2016-08-09 21:25:18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是電視劇老版《三國演義》裡的歌詞,《三國演義》是很多人童年時期的回憶,這部電視劇描繪瞭三國時代的一幅政治風雲的彩色畫卷,是一個龍爭虎鬥的戰爭史詩。著重表現的是從東漢末年到晉朝將近一個世紀多個政治集團間錯綜復雜緊張尖銳的政治、軍事鬥爭,而在這些錯綜復雜的關系中,每一個出場的人物,才是構成這部小說極其刻畫人物性格最精彩的部分。時至今日,《三國演義》裡的許多人物我們都能如數傢珍,而今天我們要從董卓說起,正因為他,才攪動瞭整個東漢末年的局面。
擁兵自重 勢力壯大
《三國志·魏書六·董二袁劉傳》:“董卓狼戾賊忍,暴虐不仁,自書契已來,殆未之有也。”《三國志》裡對董卓是這樣描寫的,殘暴、自私、貪婪,他就像是一匹餓狼,永遠不知道滿足,加上書上對其描寫,說董卓身材特別臃腫,滿身橫肉,他的樣子看起來就不像是好人。那麼,在真實的歷史上董卓是什麼樣的?他吃人肉又是否為真?
首先我們要從董卓的傢世說起,陳壽《三國志》裡寫到董卓的父親董君雅,以微官擔任過潁川郡的綸氏縣尉,是掌握緝捕“盜賊”的武官。董君雅既是武職人員,必長於騎射,這和他的籍貫是涼州的隴西臨洮分不開的。“鞍馬為居,射獵為業,男寡耕稼之利,女乏機杼之饒”,涼州的生活狀態與關內男耕女織的生產方式是截然不同的,涼州的戰略位置同樣十分險要,這樣的生活方式和地理位置,勢必會造就像董卓這樣的長於騎射、擅鞍馬的傑出人物。
董卓長期生活在這個特殊地區,與“羌胡”雜處,而且被人們視為“羌胡之種”,因為在羌胡地區男子多擅長騎射、好武,“卓有才武,膂力少比,雙帶兩鞬,左右馳射。”這是《三國志·魏志·董卓傳》裡對他的描述,說明董卓自身的體力和戰鬥力是很強的。史書載,董卓“少好俠,嘗遊羌中”,“性粗猛有謀”。不僅如此,還被當地人所熟知,由於生長在蠻荒之地,與內地的傳統文化格格不入,當他第一次意識到中原文化的富饒和繁榮後,覬覦兩個字便浮現在面前。
憑著自己在當地豪強中的地位和影響,和自己的才華,拉攏、結交瞭很多勢力,在當地很有影響力,涼州刺史辟卓為從事,從擔任郡吏到州吏,“監領盜賊”、“領兵騎討捕”,充分體現瞭董卓的武力,一時之間,董卓又成為瞭一個風雲人物,跟以前不同的是,以前充其量隻是鄉裡的地頭蛇,現在比以前更兇猛,因為他掌握瞭一定的權力。初嘗權力的甜頭,讓董卓對地位、權力有瞭更大的野心。於是,他更加註意積累人脈和勢力。
狼戾賊忍 暴虐不仁
機會很快就來臨瞭,東漢朝廷急於解決西羌問題,這對董卓無疑是個好機會,延熹十年、永康元年(167年),董卓擔任羽林郎,因戰績突出,功遷升為郎中,後他以軍司馬職位參加瞭對羌族的戰爭,在這次戰爭中,董卓不僅收獲瞭朝廷對他的賞識和信任,他自己也在涼州地區發展壯大瞭自己的軍事力量,可謂一舉兩得。
中平元年,董卓又迎來瞭事業的高峰期,涼州再度燃燒起反抗東漢政府的烽火。這次起兵與以往的小打小鬧不同,“羌胡”出動瞭大規模的軍隊,東漢朝廷急忙征調左車騎將軍皇甫嵩率軍前往鎮壓,董卓是將軍的副手,與之一同打擊羌胡,他因這次戰爭得以再次回到涼州,而董卓自領兵征討羌胡、鎮壓黃巾軍以來,因戰功顯赫,受到朝廷多次重用,不斷升遷,尤其是擊敗韓遂等人的進攻後,他的勢力日趨壯大,形成瞭一支以涼州人為主體、兼雜胡人和漢人的混合軍隊。以“羌胡”為主的精兵,從而組成瞭富於戰鬥力的涼州軍事集團,這是董卓起傢,以及最後控制東漢政權的資本。
朝廷這次註意到,董卓的羽翼好像越來越豐滿瞭,可是,這個時候朝廷不管是怎樣限制他,都阻擋不瞭他日益壯大的軍事力量,他奔走於涼州之間,早就已經發展瞭一支以涼州人為主體、兼雜胡人和漢人的混合軍隊,董卓因為有一支龐大且作戰能力強大的軍隊,又自恃功高,自然是早不把朝廷那幾把刷子放在眼裡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