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簡介 周瑜是個什麼樣的人

2016-08-09 21:26:51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自問世以來受到千萬讀者的追捧,而改編而成的電視劇《三國演義》一度創造瞭萬人空巷的情景,收視率極高,好評紛至沓來,當然與演員紮實的表演功底是分不開的,縱觀小說一共描寫瞭一千多個人物,其中武將四百多人,因書中角色以男性為主,足智多謀,爭雄鬥狠,所以形象突出,光彩照人。在三國裡不管是主角還是炮灰,每個人都散發著自己獨有的魅力。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瞭,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宋代大詞人蘇軾的一首《念奴嬌·赤壁懷古》不知道引發瞭多少人對三國的向往,孔明羽扇輕揮卻百萬雄師,周郎雄姿英發氣質出眾,在運籌帷幄之間局數已定,或許這是我們鐘愛三國的原因,它太精彩瞭,一邊是呼聲震地的千軍萬馬,一邊是緊鑼密鼓的政治陰謀,一出出陰謀與計策每日上演著,這樣一個亂世產生瞭無數讓人印象深刻,愛恨交織的人物。今天要介紹的人物,大傢一定不陌生,他就是周瑜。

  說到周瑜,我們能想到很多關於他的歇後語:“既生瑜,何生亮”、“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等等,有趣的是,在三國裡作為東吳政權的軍師,他常常和蜀漢政權的智多星諸葛孔明對陣,在神機妙算的諸葛先生面前,周瑜小心眼,嫉妒心強,而後人也多將兩人放在一起比較,於是在後人的眼裡周郎就是襯托諸葛先生的聰明才智的炮灰。

  可是,歷史真的如羅貫中所寫的這樣嗎?小說傢之言不可盡信,在歷史上周瑜可是一位顏值和人品俱佳的牛人。很多人對他的評價都很高,程普評價過他:“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老將程普因周瑜年輕,便對他不服,並多次當面侮辱他,周瑜都不跟他計較,以致程普最後被周瑜的才華和品德所折服,小說裡說他氣量狹小純屬不實之言,真實的周瑜“性度恢廓,大率得人”,“雄烈,膽略過人”,“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在其它三國的史料中,也沒有任何有關周瑜“量窄”的記載。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對周瑜給予瞭極高的評價。

  周瑜,字公瑾,東漢末年名將,安徽廬江舒縣人,出身士族,其父周異,曾任洛陽令。周瑜身材高大、相貌俊美,志向遠大,可以說是當時很多女性同胞傾慕的對象,擁有大批女粉絲的周瑜,不僅出身不錯還精通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因為太受女性歡迎走到哪裡都是焦點,於是女生們為瞭吸引他的註意故意彈錯琴。他是孫策的連襟,出現在孫權執政初期,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

  某種程度,他不是孫權的下屬,而是孫權的主心骨,孫權對他有某種依賴和無條件的信任。周瑜主戰,保全東吳基業,奠定瞭三分天下的基礎。是時,孫權對自己還沒有很強的信心,所以對周瑜很是感激。在東吳的聲望很高,但他始終以輔吳事業為重,虛懷若谷,不擺架子,帶頭執行臣節,敬重孫權。

  自從孫策去世,周瑜成為江東軍事第一人,赤壁之戰嶄露頭角。周瑜一生征戰,有強烈的進取精神和橫行天下的報負;周瑜少年得志,風度可人,議論英發,有口皆碑。千年之後,蘇子一首《念奴嬌·赤壁懷古》,道出瞭那時一樁樁的往事。建安十三年,這年秋天曹操率軍南侵,占領荊州,曹操向孫權進逼。大敵當前,孫權內部發生瞭矛盾,主站和主和兩種聲音充斥朝堂,一時間孫權難以定奪,魯肅建議主公召回周瑜,請他來分析分析局勢。

  周瑜回到孫權身邊,向孫權分析曹操與孫權兩軍的勝敗關鍵,極為詳細分析瞭曹操此次遠征的利弊,指出曹操此次南征,車馬勞頓,士兵疲乏又水土不服,加之糧草缺乏不善水戰,曹軍戰鬥力無疑被削弱很多,進而又分析瞭曹軍的軍事力量,周瑜的一番言論得到孫權的肯定和采納。最後,周瑜自薦以三萬精兵抵抗曹軍,孫權這才下定決心,頗有破釜沉舟之勢。周瑜和程普等率三萬人抗曹,不料兩軍在赤壁相遇,短兵相接之間,曹軍因為水土不服、不諳水性等原因,竟節節敗退,隨後曹軍退至江北。周瑜與劉備的軍隊在南岸設營,與曹軍形成對峙之勢。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