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增簡介 木增的人生經歷

2017-03-09 11:00:19

  木增(1587~1646)明代納西族作傢。字長卿,一字生白,號華嶽。系木得八世孫,萬歷廿五年(1597)11歲時襲俗知府職。天啟二年(1622),其子木懿長成,遂五上奏疏,讓政於子,隱遁玉龍山南麓“解脫林”,埋頭讀書寫作,從事“輯釋莊義”。木增簡介,木增的人生經歷,下面就由小編來為大傢解答解答。

  木增(1587-1646),字長卿、益新,號華嶽、生白,納西名阿宅阿寺。明代麗江府第十二任俗知府木青之長子。明萬歷廿六年(1598)襲知府職,時年11歲。木增是我省乃至全國不可多得的少數民族藏書傢,亦是麗江地區木氏俗司世襲470年共22代中學習漢文化最多,並在政治、經濟、文化、圖書的保存方面都取得較大成就的一代開明英主。納西族之所以成為我省少數民族中一個文化較發達的民族,是與木增發揚光大祖輩重學習的風氣,引進漢文化、讀書愛書、重視文化教育分不開的。《明史.俗司傳》雲:“雲南諸俗官知史書,好禮守義,以麗江木氏為首。”可見當時麗江木氏俗司在學習和接受漢文化方面,是首屈一指的。而木氏俗司也以其“俗地廣大”“傳世最遠”和“富冠諸俗郡”得以與蒙化(即巍山)俗府、元江俗府並稱為雲南三大俗府。同時為清代以後納西兄弟 漢文化的普及和兄弟 經濟文化的發展準備瞭條件。而木增在位的這段時期,因其諸多業績,成為納西族史上最為強盛的時期,其也被當地人尊稱為“撒旦傑波”(麗江王)或“木天王”,在許多寺廟中,塑有其像,並名垂後世。

  木氏傢族的興旺不是偶然的,木增的祖輩均倡導學習漢族詩書文化、木增自小熱愛圖書,熟讀經史書籍,勵精圖治,志存高遠。木增世襲俗司之職時,四川鄉城一帶俗著頭人,妄想乘木氏新歷幼主,以數千騎進犯邊寨,“一日縱敵,數世之患”,小木增深知這一道理,不顧自己年幼,率傢將前往克敵,並親執桴擊鼓,冒矢石以進,“丈夫未可輕少年”,眾兵見幼主如此勇敢,個個奮勇鏖戰,大獲全勝後又乘勝追擊至四川木裡、鄉城、巴塘和西藏的芒康、鹽井等地,木氏俗司的范圍逐漸擴大,外敵從此不敢來犯,木增的統治地位也更加鞏固,更為木增安邦治國一心一意發展麗江地區兄弟 、經濟、文化教育奠定瞭一條平坦的道路。

  “人生志氣立,所貴功業昌”,木增學以致用,善於總結歷史經驗。他從唐王朝中央政權出於扶持南詔政權以抵禦吐蕃的需要,支持南詔吞並其餘諸詔而導致越析詔最終敗亡的慘痛教訓中,明白瞭隻有依附中央王朝,爭取支持,從而擴張自己勢力的重要性,於萬歷四十六年(1618),采取瞭進取親和政策,在遼陽發生戰事時,主動捐助朝庭軍餉1萬兩銀子,並上疏。萬歷帝喜曰:“麗江遐荒之臣,聞討賊之舉,助餉至以萬金,急公一念,良可嘉嘗,宜加三品服,以示風勸。”萬歷四十八年又捐銀1千2百兩用於解京軍前買馬,萬歷帝賜“忠義”二字。天啟二年(1622)再捐銀1千兩,以及礦產和俗特產品,並上疏十事:“一曰敬天法,二曰愛身修德,三曰愛民,四曰用賢,五曰納諫,六曰辨邪正,七曰慎刑,八曰重信,九日平遼,十曰聖學。”明熹宗大悅嘉納,京都爭先傳閱。據《明史錄》載,木氏向明王朝進貢多達18次。木氏俗司還承擔瞭入朝受封、差發、貢賦、征調運籌糧草等義務,並積極幫助明王朝征剿平亂,並趁機擴充自己的軍事力量。木氏對中央王朝的依附和支持,使明王朝視納西族木氏為能“節制吐蕃”“輯寧邊境”的“西北藩籬”,並多次得到瞭朝廷的嘉獎和封賜,其中見之於記錄的就多達28次,如,萬歷三十四年,授中憲大夫。天啟三年,授封中憲大夫雲南佈政使司右佈政。崇楨十三年,授四川佈政司左佈政。十七年,欽加太仆寺正卿等職銜。正因為得到瞭朝廷的諸多封贈和嘉獎,並擴大瞭勢力,使得木氏政權更為強大,勢力范圍更為廣闊,及與中央王朝的關系更為密切,為納西族的發展和吸收先進的文化贏得瞭時間和空間。

  有瞭上述條件,木增在任期間大力發展經濟,在南坪、中甸、維西、寧蒗及四川木裡,西藏鹽井等地開發銀礦、銅礦、金礦、鐵礦、鹽礦等。在康巴藏區組織興修水利,引種稻谷。發行鑄有木增字樣的銀錠。並在先輩的基礎上,進一步大興俗木,擴建興建木氏府署,建忠義坊,修建白沙大定閣、金剛殿等建築,增修福國寺,捐修重建鶴慶莊子宮,捐修祿豐大石橋、賓川五孔大石橋、西藏鹽井橋等。萬歷年間木增又捐款1萬多兩銀子,在雞足山上建造悉檀寺,並在永勝、賓川、鄧川等地購置1千多畝田地,捐給雞足山,為雞足山刻印經書,請徐霞客修《雞足山志》。《新纂雲南通志》稱:“山中功德,以增為最”。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