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素 簡介 味素 是那國人發明的

2017-03-23 11:01:25

  味素 是調味料的一種,主要成分為谷氨酸鈉。味素 的主要作用是增加食品的鮮味,在中國菜裡用的最多,也可用於湯和調味汁。味素 是指以糧食為原料經發酵提純的谷氨酸鈉結晶。我國自1965年以來已全部采用糖質或淀粉原料生產谷氨酸,然後經等電點結晶沉淀、離子交換或鋅鹽法精制等方法提取谷氨酸,再經脫色、脫鐵、蒸發、結晶等工序制成谷氨酸鈉結晶。味素 簡介,味素 是那國人發明的,下面就由小編來為大傢解答解答。

  味素 又稱味素,是采用微生物發酵的方法由糧食制成的一種現代調味品,主要成分為谷氨酸鈉。谷氨酸鈉(C5H8NO4Na),又叫麩氨酸鈉。谷氨酸是氨基酸的一種,也是蛋白質的最後分解產物。谷氨酸鈉是一種氨基酸的鈉鹽。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晶體,在232°C時解體熔化。谷氨酸鈉的水溶性很好,20℃時的溶解度為74克(即20℃時,在100毫升水中最多可以溶解74克谷氨酸鈉)。

  要註意的是如果在100℃以上的高溫中使用味素 ,經科學傢證明,味素 在100℃時加熱半小時,隻有0.3%的谷氨酸鈉生成焦谷氨酸鈉,對人體影響甚微。文獻報道,焦谷氨酸鈉對人體無害。還有如果在堿性環境中,味素 會起化學反應產生一種叫谷氨酸二鈉的物質。所以要適當地使用和存放。味素 ,又名“味之素”,學名“谷氨酸鈉”。成品為白色柱狀結晶體或結晶性粉末,是國內外廣泛使用的增鮮調味品之一。其主要成分為谷氨酸和食鹽。

  盡管味素 廣泛存在於日常食品中,但谷氨酸以及其它胺基酸對於增強食物鮮味的作用,在20世紀早期,才被人們科學地認識到。1907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的研究員池田菊苗發現瞭一種,昆佈(海帶)湯蒸發後留下的棕色晶體,即谷氨酸。這些晶體,嘗起來有一種難以描述但很不哩水的味道。這種味道,池田在許多食物中都能找到蹤跡,尤其是在海帶中。池田教授將這種味道稱為“鮮味”。繼而,他為大規模生產谷氨酸晶體的方法申請瞭專利。池田教授將谷氨酸鈉稱為“味之素”。這種風靡整個日本的“味之素”,很快傳入中國,改名叫“味素 ”。不久,味素 風靡全世界,成為人們不可缺少的調味品。

  味素 ,學名谷氨酸鈉。其發展大致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866年德國人H·Ritthasen(裡德豪森)博士從面筋中分離到氨基酸,他們稱谷氨酸,根據原料定名為麩酸或谷氨酸(因為面筋是從小麥裡提取出來的)。1908年日本東京大學池田菊苗試驗,從海帶中分離到L—谷氨酸結晶體,這個結晶體和從蛋白質水解得到的L—谷氨酸是同樣的物質,而且都是有鮮味的。第二階段:以面筋或大豆粕為原料透過用酸水解的方法生產味素 ,在1965年以前是用這種方法生產的。這個方法消耗大,成本高,勞動強度大,對設備要求高,需耐酸設備。第三階段:隨著科學的進步及生物技術的發展,使味素 生產發生瞭革命性的變化。自1965年以後我國味素 廠都采用以糧食為原料(玉米淀粉、大米、小麥淀粉、甘薯淀粉)透過微生物發酵、提取、精制而得到符合國傢標準的谷氨酸鈉,為市場上增加瞭一種安全又富有營養的調味品,用瞭它以後使菜肴更加鮮美可口。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