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皇帝服飾是怎麼樣的

2017-03-23 11:05:39

  漢朝的冠服制度,大都承襲秦制。漢服為漢族古早 服飾。漢朝服飾直至東漢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備的規定。漢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單衣﹞、襦﹝短衣﹞、裙。漢代因為織繡工業很發達,所以有錢人傢就可以穿綾羅綢緞漂亮的衣服。那麼漢代皇帝服飾是怎麼樣的,下面就由小編來為大傢解答解答。

  漢代服飾的職別等級,主要是透過冠帽及佩綬來體現的。不同的官職有不同的冠帽。因此,冠制特別復雜,有16種之多。漢代的鞋履也有嚴格的制度:凡祭服穿舄、朝服穿率、出門穿屐。婦女出嫁,應穿木屐,還需在屐上畫上彩畫,系上五彩的帶子。歷經秦朝的嚴茍政治,劉邦以平民得天下,力求予民休息,一般制度多無太大改變,冠服制度,也大都承襲秦制。直至東漢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備的規定。

  漢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單衣﹞、襦﹝短衣﹞、裙。漢代因為織繡工業很發達,所以有錢人傢就可以穿綾羅綢緞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傢穿的是短衣長褲,貧待富者傢穿的是短褐﹝粗佈做的短衣﹞。漢朝的婦女穿著有衣裙兩件式,也有長袍,裙子的樣式也多瞭,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漢代冠和古制不同之處,是古時男子直接把冠罩在發髻上,秦及西漢在冠下加一帶狀的頍與冠纓相連,結於頜下,至東漢則先以巾幘包頭,而後加冠,這在秦代是地位較高的人才能如此裝束的。巾本是古時表示青年人成年的標志,男人到20歲,有身份的士加冠,沒有身份的庶人裹巾。勞動者戴帽。巾是“謹”的意思。戰國時韓國人以青巾裹頭,故稱蒼頭。秦國以黑巾裹頭,稱為黔首。東漢末如袁紹、孔融等都以幅巾裹頭。幘是戰國時由秦國興起的,用絳帕(赤缽頭)頒賜武將,陜西咸陽秦俑坑出俗的武士就有戴赤缽頭的。幘類似帕首的樣子,開始隻把鬢發包裹,不使下垂,漢代在額前加立一個帽圈,名為“顏題”,與後腦三角狀耳相接,文官的冠耳長,武官的冠耳短。巾覆在推 上,使原來的空推 變成“屋”,後來高起部分呈介字形屋推 狀的稱為“介幘”,跨於介幘之上的冠體稱為展筒,展筒前面裝表示等級地位的梁。呈平推 狀的稱“平上幘”,身份高貴的可在幘上加冠。進賢冠與長耳的介幘相配,惠文冠與短耳的平上幘相配。平上幘也有無耳的。幘的兩旁下垂於兩耳的繒帛名為“收”。蔡邕在《獨斷》中講:幘是古代卑賤執事不能戴冠者所用,孝武帝到館陶公主傢見到董偃穿著無袖青襟單衣,戴著綠幘,乃賜之衣冠,漢元帝額上有壯發,以幘遮掩,群臣仿效,然而無巾。王莽無發,把幘加上巾屋,將頭蓋住,有“王莽禿,幘施屋”的說法。漢代未成年的幘是空推 的,即未冠童子,幘無屋者。文官在進賢冠下襯介幘,武官在武冠下襯平上幘。東漢後期出現前低後高,即顏題低,耳高的式樣,稱為平巾幘。

  漢代的冠是區分等級地位的基本標志之一,主要有冕冠、長冠、委貌冠、爵弁、通天冠、遠遊冠、高山冠、進賢冠、法冠、武冠、建華冠、方山冠、術士冠、卻非冠、卻敵冠、樊噲冠等16種以上,這些冠的形式,隻能從漢代美術遺作中去探尋。冕冠,是皇帝、公侯、卿大夫的祭服。冕綖長一尺二寸(合27.96厘米,漢尺一尺合0.233米),寬七寸(合16.31厘米),前圓後方,冕冠外面塗黑色,內用紅綠二色。皇帝冕冠十二旒,系白玉珠,三公諸侯七旒,系青玉珠,卿大夫五旒,黑玉為珠。各以綬采色為組纓,旁垂黈纊。戴冕冠時穿冕服,與蔽膝、佩綬各按等級配套。用織成料制作,由陳留襄邑的服官監管生產。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