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1 22:15:14
魏國是春秋時期的一個大國,但卻不是強國。在如今普通人的眼裡,秦國是當時的一個大國,但在魏國的眼裡,秦國根本就不足掛齒,根本不具有任何威脅。所以,秦獻公的死訊傳到魏惠王的耳朵裡,他連眼睛都不會眨一下。
魏惠王其實是個很幸運的君王,他上任的時候正值魏國處在鼎盛時期,本來他可以輕松地坐在寶座上當他的魏國國君。很不幸的是他輕視瞭秦國,也放走瞭一個關鍵的人物——商鞅。魏惠王,漢族,姬姓,魏氏,名罃。又稱梁惠王,魏武侯之子,魏國第三任君主。春秋戰國時期,魏國真的是個超級大國,沒有諸侯國敢輕易招惹魏國。
魏國的強大,要得益於韓、趙、魏,三個國傢互相聯手的局面。趙國和韓國、魏國曾經是聯盟,幾個國傢的國君世代交好,他們的祖先都共同輔佐晉文公稱霸中原,後來又共同滅掉智瑤,三傢分晉。三個國傢雖然有時也會鬧點小脾氣,總體上來說三國的關系還不錯,他們聚在一起經常做的事情就是交換土地。通過這樣互相交換,魏國在中原的土地連成瞭一整塊。也就在悄無聲息中奠定瞭魏國的中原霸主的地位。眼見著魏惠王在有生之年就能夠稱霸瞭,但是他卻在任期間頻頻犯錯,最後錯失良機。
不急不慌、精明狡黠是魏惠王的特點,魏惠王出身帝王之傢,貴族的紈絝子弟,從小胸無大志,又遊手好閑。在他上任之前,魏國就已經很強大瞭,因此魏惠王沒有什麼動力,上任之後魏惠王也沒有什麼作為,他唯一值得稱道的就是能夠禮遇賢才,偏偏又不重用。張儀、商鞅就是很好的例子。
張儀曾經來到魏國,求見魏惠王以縱橫之術遊說於他,張儀第一次見魏惠王的時候,穿瞭一身黑色的衣服,魏惠王瞧見瞭心裡不高興,對張儀的著裝指指點點,說張儀不是秦人為何要穿黑色。張儀鎮定回復,因為自己的傢鄉離秦國比較近,故而風俗接近。秦惠王的兄弟公子昂為難張儀,稱秦魏兩國是仇人,你穿黑色的衣服不是跟魏國對這幹嗎?張儀不置可否,隻覺得這個公子昂滑稽得可笑,他淡定回答,如果秦人的習俗是吃肉,天下人豈不都隻能吃菜,證明自己不是秦人?秦人喜歡著黑色的衣服,難道天下人都要穿白衣?魏惠王覺得張儀說的有道理,笑得樂不可支,留下瞭張儀卻不重用他。
魏惠王基本留不住人才,張儀是這樣,孫臏、商鞅也是這樣。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商鞅身上,商鞅是個人才連魏國的老臣公孫痤在臨死前都極力勸諫魏王要重用他,如果不能重用商鞅,就把他殺掉以絕後患。魏國不置可否,既沒有重用商鞅也沒有殺掉他,後來商鞅就跑去瞭秦國變法。商鞅去到秦國的一百年後,秦國最後掃清瞭六國,統一華夏,這一切都離不開商鞅變法而使得國力日益強盛,商鞅是秦能夠成就霸業的重要人物。再說孫臏,當時魏王還是很賞識孫臏的,總算是對一個賢才上心瞭,最後被不爭氣的將帥龐涓給擠兌走瞭,可見魏惠王敬賢用賢隻是為瞭圖個禮遇賢才的虛名。
英明的統治者不一定能夠把國傢治理好,但是昏庸的統治者就一定是一個民族和國傢的災難。魏惠王虛榮、矯飾,又不愛聽建議,讓賢才失望地離開魏國,也把機會白白浪費掉瞭,將霸業拱手讓與他國,完全是魏惠王咎由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