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1 22:18:43
孟嘗君以好結交豪傑為名,歷史對他的評價多有分歧。當時之人都認為孟嘗君是個正人君子,而後世的王安石認為,孟嘗君隻不過是“雞鳴狗盜之雄”。其實,王安石對孟嘗君的評價是很中肯的,他手下的食客什麼類型都有,既有雞鳴狗盜之徒,又有高雅之士。這種不論出身、品行就招致而來的行為,遭到瞭後世人頗多非議,也使得孟嘗君站在瞭輿論的風口浪尖。
孟嘗君是戰國時齊國人,他又叫做田文,他的父親是齊國很富有的貴族,田文其實也是貴族子弟,隻不過他是庶出,因此他的社會地位並不高。父親因為自身實力雄厚的原因,被齊王趕回瞭封地。於是,孟嘗君便跟著父親在封地廣泛地招賢納士,因此孟嘗君身邊很快就聚集瞭一大批人才。在戰國時期養士的習慣和風氣就是自孟嘗君始,這些被養起來的士人,為私人服務的,孟嘗君對食客們都很好,“天下之士無不傾之”,久而久之大傢都希望投靠到孟嘗君門下,當然這對孟嘗君是有好處的,他在無形中壯大瞭自己的勢力和威望,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又引起齊王的戒備,而他贍養食客,也並非為瞭天下,而是為瞭自己,這一點在後世是遭受瞭詬罵。
他龐大的智囊團裡,什麼人都有,魚龍混雜,有品德高尚的君子,也有偷雞摸狗的小人。整天與這樣一群人打交道,這樣造成瞭很多有趣的事情發生。孟嘗君手下有個叫馮諼的人,狡兔三窟、彈劍而歌,就是發生在他們兩個人的身上。起初馮諼並沒有引起孟嘗君的註意,還不斷向孟嘗君索取,不斷提出各種要求,孟嘗君都一一滿足瞭他,並且還善待瞭馮諼的母親。後來,馮諼得到機會給孟嘗君收租,不僅沒有把錢要回來還把那些田契房契都給燒瞭,孟嘗君很生氣,結果後來才知道,孟嘗君此舉完全是為瞭給他樹立威信。
其實,馮諼是個很有遠見的人,在三千食客裡他比較低調,看起來不是很精明的樣子,卻懂得工於心計,為人機智。當年焚燒欠債生氣的孟嘗君,今天終於明白瞭馮諼的良苦用心。後來,孟嘗君被新任君主排擠,被趕出瞭都城,他的門客大多數都走瞭,隻有馮諼還留在他身邊,而當他回到薛邑,也有薛邑的百姓夾道歡迎,孟嘗君終於看到瞭馮諼為自己買的“義”瞭,馮諼又說狡兔三窟,這已經有一窟瞭。還差兩窟,馮諼請求再為孟嘗君設兩窟。
在馮諼的遊說下,秦、魏等諸侯國都紛紛表示要聘請孟嘗君,齊王聽說瞭這件事後,後悔極瞭,連忙向孟嘗君賠罪並恢復瞭孟嘗君的相位。馮諼又讓孟嘗君去跟齊王說,給自己設立宗廟。這一切就緒後,馮諼便對孟嘗君說:“三窟已經就緒,現在你已經可以高枕無憂瞭。”後來,孟嘗君在齊國安然無恙做瞭幾十年的相國,這就是狡兔三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