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十大名將之首:宋高宗麾下名將武穆王嶽飛

2016-08-11 22:26:21

  嶽飛(1103—1142),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今河南安陽湯陰縣)人,南宋抗金名將,中國歷史上著名軍事傢、戰略傢,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一。

  他於北宋末年投軍,從1128年遇宗澤起到1141年為止的十餘年間,率領嶽傢軍同金軍進行瞭大小數百次戰鬥,所向披靡,“位至將相”。1140年,完顏兀術毀盟攻宋,嶽飛揮師北伐,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又於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宋高宗、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嶽飛在孤立無援之下被迫班師。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嶽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的誣陷,被捕入獄。1142年1月,嶽飛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與長子嶽雲和部將張憲同被殺害。宋孝宗時嶽飛冤獄被平反,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追謚武穆,後又追謚忠武,封鄂王。

  嶽飛是南宋最傑出的統帥,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造瞭“連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民間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夾擊金軍,以收復失地。嶽飛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他率領的“嶽傢軍”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金人流傳有“撼山易,撼嶽傢軍難”的評語,表達對“嶽傢軍”的由衷敬畏。嶽飛反對宋廷“僅令自守以待敵,不敢遠攻而求勝”的消極防禦戰略,一貫主張積極進攻,以奪取抗金鬥爭的勝利;他是南宋初唯一組織大規模進攻戰役的統帥。嶽飛的文學才華也是將帥中少有的,他的不朽詞作《滿江紅·怒發沖冠》,是千古傳誦的愛國名篇,後人另輯有文集傳世。

  嶽飛是中國古代治軍的楷模,“嶽傢軍”成為一時的典范。他雖然沒有軍事論著傳世,但從其散見於史書篇牘中的論述和軍事實踐,可看出嶽飛軍事思想的主要內容。前人在總結嶽飛的治軍思想時指出有六個方面:貴精不貴多;謹訓習;賞罰公正;號令嚴明;嚴肅紀律;同甘苦。

  這六方面的核心便是以嚴治軍。

  由於嶽飛嚴於治軍、善於治軍,故“嶽傢軍”戰鬥力強,“皆可以一當百”,金人也贊嘆:“撼山易,撼嶽傢軍難!”“嶽傢軍”為當時一些將帥所嘆服,也為後世一些名將所效法。如明代名將戚繼光亦以嶽飛為榜樣,練就瞭抗倭勁旅“戚傢軍”。

  嶽飛在作戰中不僅強調要有勇敢的精神,而且更為重視謀略的作用。早在嶽飛為張所部下時,張所素聞嶽飛“勇冠三軍”,便問他:“汝能敵幾何?”嶽飛回答說:“勇不足恃,用兵在先定謀。”他列舉春秋時“欒枝曳柴以敗荊(楚),莫敖采樵以致絞”為例,認為此“皆謀定也”。所以,嶽飛進一步肯定瞭謀略在作戰中的作用。他說:“謀者勝負之機也。故為將之道,不患其無勇,而患其無謀。”這就明確指出瞭謀略是決定作戰勝負的關鍵。

  嶽飛註意靈活用兵。宋王朝實行“將從中禦”,將帥作戰必須依事先準備的陣圖行事,不得擅自改變。嶽飛認為,陣圖有一定的局限,而作戰是千變萬化的,“古今異宜,夷險異地”,不能照搬陣圖。他說:“兵傢之要,在於出奇,不可測識,始能取勝,若平原曠野,猝與敵遇,何暇整陣?”因此,他提出“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思想。另外,嶽飛還提出“善觀敵者逆知其所始,善制敵者當先去其所恃”的思想。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