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遜之死:皆因東吳立嗣之爭所累

2016-08-11 22:35:47

  陸遜是三國歷史上比較著名的丞相,他曾經統領吳國軍政十餘年,成為孫權的肱骨之臣。本以為,陸遜會像諸葛亮一樣為東吳的江山嘔心瀝血,但事實上他並沒有為自己的軍政職業奉獻一切,而是因東吳的立嗣之爭丟掉瞭自己的生命。那麼,為什麼說陸遜之死是因為東吳的立嗣之爭呢?陸遜又是怎樣的一個人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陸遜的生平簡介

  陸遜出生於江東大族,隨其祖父陸康生活。陸康是廬江太守,因與袁術不合而遭攻打,陸康兵敗身亡後,陸遜挑起瞭傢族重任。孫策死後,孫權繼領其眾,為將軍,招納俊秀,聘求名士,而陸遜因才氣遠近聞名而應召入孫權幕府。此後,陸遜跟隨孫權四十餘年,深得孫權器重。建安八年(203年),入孫權幕府。章武二年(222年),陸遜在夷陵擊敗劉備所率蜀漢軍,一戰成名。黃武七年(228年),陸遜又取得石亭之戰的勝利,被拜為上大將軍。陸遜一生為東吳的軍政操持瞭十幾年,官至丞相、荊州牧、右都護,深得百姓愛戴。後來,因卷入東吳立嗣之爭中去世。

  陸遜卷入立嗣之爭

  魏文帝黃初二年(221年),孫權為吳王,立長子登為王太子。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建都在建業,立公子登為皇太子,但太子生母身份低微甚至連記載入史的機會都沒有。公子登素知,孫權最疼愛王夫人生下的公子和與公子霸,為保周全便屢有將太子之位讓給公子和的提議,但都未得到孫權的允許。孫權赤烏四年(241年),公子登在惶恐不安中病逝,孫權便立公子和為太子,封公子霸為魯王。但後來,孫權更喜歡公子霸,公子霸的待遇與太子沒有什麼兩樣。一國不能有兩個儲君,久而久之公子和與公子霸失和,朝臣也分成瞭兩派。一次孫權病瞭,派太子到長沙桓王孫策廟祈禱,太子妃叔父傢離廟很近,於是把太子請到傢中。力挺公子霸的公主魯班聞知後向孫權進讒,說太子不去廟裡禱告,卻卻跑到太子妃傢去商議謀劃,於是公子和漸漸的失瞭寵,兩派大臣的爭鬥也更厲害瞭。

  孫權認為“子弟不睦,臣下分部……一人立者,安得不亂”。於是廢掉太子和,賜魯王霸死,另立所愛潘夫人幼子孫亮為太子。陸遜在此事上多次向孫權諫言維護太子和,遭到瞭孫權的反感,於是逼死陸遜、流放其外甥顧譚、顧承、姚信,誅殺親近陸遜的吾粲。

  孫權逼死陸遜的原因

  陸遜自跟隨孫權起便一心一意的為東吳打算,但凡事都要有個度,不可過之。陸遜以為自己和孫權是十幾年的夥伴瞭,對於孫權他應該是比較有話語權的,但他忘瞭一個重要的事實,孫權是皇帝,立嗣的事情自然是不喜歡朝臣多嘴。當然,孫權逼死陸遜並不單單因為陸遜維護太子,還有其他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孫權並不信任陸遜。孫權對陸遜的重用,主要在軍事方面,但始終沒有交給陸遜軍政大權。孫權雖然讓陸遜代顧雍為丞相時,雖口頭上說:“有超世之功者,必應光大之寵,懷文武之才者,必荷社稷之重”,但實際上並沒有如此對陸遜,反而“累遣中使責讓陸遜”,使遜“憤恚致卒”。

  再者,孫權忌憚陸遜。陸遜出生於江東大族,陸遜同宗的子凱是建武校尉,子凱之弟胤是交州刺,史而陸績外甥顧邵為丞相顧雍之子任豫章太守。邵子譚為陸遜外甥,任左節度,加奉車都尉。邵子譚之弟承是奮威將軍。陸遜的外甥姚信是太常。可見遜傢族姻親甚為顯赫。而呂蒙死後,陸遜一直鎮守武昌,聲望頗盛。因此,孫權對他非常的忌憚。

  最後,孫權怕自己死後,自己的兒子當皇帝駕馭不瞭陸遜。孫權雖然立瞭幼子亮為太子,但挑選的首輔,卻是資望較淺、社會關系比較單薄的僑居大族諸葛恪。由此可見,孫權並不希望將來輔佐自己兒子的是像陸遜這樣的權臣。而在孫權統治後期,三國疆域大致已確定,這時即使沒有陸遜也沒有關系瞭,為瞭卸磨殺驢又師出有名,孫權便皆借立太子的事,悄悄地逼死瞭陸遜。

  綜上,陸遜之死既因東吳立嗣之爭,又非僅因立嗣之爭。陸遜的死可以說是一代功臣被君王坑殺的又一事例而已。

  以上就是對陸遜之死的有關介紹,本內容源自中國(www.lishi.com)原創文章,如有轉載,請說明出處!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