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孫策是怎麼死的?孫策被東吳集體謀害致死

2016-08-12 22:58:04

  孫策之死似乎是一種必然的趨勢。畢竟在在中國歷史上,帝王公侯為爭奪權位,父子相殘,兄弟鬩墻,屢不絕書。但我們縱觀《三國志》和《三國演義》,旁及其它資料,覺得孫策之死,頗有溪蹺。參照孫策、孫權的為人與性格,結合當時的權力態勢,提出孫策之死,也可能有“燭影斧聲”之嫌。在這場變故中,孫權得利最大;在變故之後,他的所做所為,不能不使人懷疑:他是置孫策於死地的幕後導演。

  (一)

  孫策與孫權性格各異,在戰略觀點上矛盾很大,孫權要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必須奪取孫策的權位。加之外界的影響,很可能謀殺孫策。

  在《三國志·吳書·孫策傳》中,陳壽對孫策的評價是:“策英氣傑濟,猛銳冠世,覽奇取異,志陵中夏。然皆輕佻果躁,隕身致敗。”他指出瞭孫策力能勝人,有“小霸王”式的剛猛之氣;又指出瞭他性情浮躁、不會用人等特點。《三國演義》對孫策這點的描寫更突出,在第七回一開始,孫策就挺身而出,隨父跨江擊劉表。沖鋒在前,“扯弓搭箭”射死陳生,大敗黃祖。後孫堅中箭身亡。他隻好用黃祖換回父親屍體,“罷戰回江東,葬父於曲阿之原。”整個傢族的重負。全部壓在僅有十六歲的孫策身上。

  孫策葬父過後,沒有消沉下去,他率軍駐紮江都。“招賢納士,屈己待人。”四方英雄漸漸來投奔他。“後因陶謙與策母舅丹陽太守吳景不和,策乃移母並傢屬居於曲阿,自己卻投袁術。”在袁術處,策更是英雄無比,攻涇縣,取陸康,所向披靡。連袁術也不得不嘆道:“使術有子如孫郎,死復何恨!”後孫策借兵征江東,擊劉繇,驅王朗,大戰嚴白虎,收降太史慈,挾死於靡,喝死樊能。曹操也不得不贊嘆道:“獅兒難與爭鋒!”

  孫策雖力能扛鼎,卻不會用人。大小戰役,都要親自沖鋒陷陣,像神亭嶺大戰太史慈時,真是隻身拼命,哪有主帥風度?諸將像程普、黃蓋、韓當、蔣欽等也反對他這種輕率之舉,孫策卻堅持己見,諸將也隻好慢慢的跟在後面,結果使得諸將十二騎被劉繇的一千多人圍攻,要不是“周瑜領軍來到”,後果是不難想象的。孫策還多次隻帶數名大將,輕易出擊,深入險境。這樣,大將們怎麼想?後來,張紘勸道:“夫主將乃三軍之所系命。不宜輕敵小寇,願將軍自重。”孫策卻無可奈何地說:“先生之言如金石,但恐不親冒矢石,則將士不用命耳。”由此就可看出問題有多麼嚴重,軍中諸將對他的態度持有異議。後來,孫策在丹徒西山獵鹿時,眾將和從人遲遲在後,策遇到許貢三客行刺,隻身徒手力敵,以致“被傷至重”。

  孫權卻不像這樣。陳壽在《三國志·孫權傳》中的評價是:“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三國演義》中孫權怎樣屈己待人的情節不多,眾將們怎樣死命救他的事跡,卻很詳細、具體。最開始就是周泰宣城救孫權。孫策打敗劉繇後,“領兵南取吳郡”去攻打嚴白虎,命孫權與周泰共守宣城,後“忽山賊竊發,四面殺至。”周泰此時“抱權上馬”,自己“赤體步行,提刀殺賊。”最後“奪瞭槍馬,殺條血路,救出孫權”。周泰本人“身被十二槍”、“命在須臾”。後來,東吳與曹軍血戰合肥時,孫權輕舉冒進,在逍遙津小師橋被圍,全靠“凌統翻身死戰”才能跳過小師橋,凌統卻是“身中數槍”而回。不久在濡須大戰中,又是周泰“三番沖殺”、“身被數槍,箭透重鎧”,才使孫權脫離重圍。《三國演義》中有關東吳的故事,基本取材於《三國志·吳書》的史實,孫權如不會籠絡人心,周泰等人怎會那樣死命救他呢?

  在這種態勢下,孫權的實力已經超過孫策;孫權周圍的親信,為瞭自己的利益,都希望孫權取孫策之位而代之,很可能慫恿孫權謀殺孫策。

  孫策、孫權二人對曹操、袁紹兩大集團的態度不同,《三國演義》中,各個集團合縱連橫不斷變化,因時而定,也就不會固定長久(後來的孫、劉二傢聯盟敵曹,比其它諸侯要長久一點,仍有許多波折)。孫策剛占據江東,曹操、袁紹正要決戰,這時,東吳隻能有一個決定。可孫策與孫權的看法完全相反。孫策是想同袁紹聯盟,襲取許都,甚至要帶傷出兵,決心很大,結果是遭到張昭和眾將的反對。理由是“玉體違和,未可輕動”。孫權的態度開始一直沒明寫,待孫策亡故,他坐領江東之後,先聽取瞭魯肅建議,“競長江所極而拒守之”、“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後又拜諸葛瑾為大臣,“乃遣陳震回,以書絕袁紹。”和“且順曹操”。由此可見,人們可能會問:孫策與孫權在這個戰略問題上,會不會發生爭論呢?而這種矛盾和爭論往往與兩個集團的利益直接相關,很可能成為孫權謀殺孫策的導火線。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