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太史慈怎麼死的?揭秘太史慈的死亡真相

2016-08-12 23:02:43

  三國名將太史慈簡介:太史慈(166年-206年),字子義,東萊黃縣(今山東龍口東黃城集)人。東漢末年武將,官至建昌都尉。弓馬熟練,箭法精良。原為劉繇部下,後被孫策收降,自此太史慈為孫氏大將,助其掃蕩江東。孫權統事後,因太史慈能制劉磐,便將管理南方的要務委托給他。

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逝世,死前說道:“丈夫生世,當帶三尺之劍,以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吳書》,《三國演義》為“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言訖而亡,年四十一歲。

太史慈的人生經歷

  公元195年(興平二年),揚州刺史劉繇與太史慈同郡,自太史慈離開遼東回來後,未與之相見,於是太史慈亦渡江到曲阿相視劉繇,未去而孫策已攻至東阿。有人勸劉繇可以任用太史慈為大將,以拒孫策,劉繇卻說:“我若用子義,許子將必會笑我不識用人。”因此隻令太史慈偵視軍情。及至神亭,太史慈獨與一騎小卒同遇上孫策。孫策刺倒太史慈的座下馬,更攬得太史慈系於頸後的手戟,而太史慈亦搶得孫策的頭盔。直至兩傢軍隊並至神亭,二人才罷戰解散。後孫策親自攻討涇縣,終於囚執太史慈。孫策見慈,即為其解縛,握著其手說:“尚記得神亭一戰嗎?如果卿當時將我生獲,你會怎樣處置我?”太史慈說:“不可知也。”孫策大笑,說道:“今後之路,我當與卿共闖。”即拜太史慈為門下督,還吳後授以兵權,拜折沖中郎將。

  當時有劉表從子劉磐,十分驍勇,數度作寇於艾、西安諸縣。孫策於是分海昏、建昌作左右共六縣,並以太史慈為建昌都尉,兼治海昏,並督諸將共拒劉磐。後來孫權統事,以太史慈能克制劉磐,遂委以南方諸大事。於建安十一年卒,享年四十一歲。太史慈臨亡之時,嘆息道:“大丈夫生於世上,應當帶著三尺長劍,以升於天子階堂。如今所志未從,奈何卻要死啊!”孫權知道慈死,十分悼惜。子太史亨嗣任,享字元復,歷尚書、吳郡太守。官至越騎校尉。

  《江表傳》:“(孫)策曰:‘太史子義雖氣勇有膽烈,然非縱橫之人。其心有士謨,志經道義,貴重然諾,一以意許知己,死亡不相負。’”宋人洪邁在《容齋隨筆》中寫道:“三國當漢、魏之際,英雄虎爭,一時豪傑志義之士,礌礌落落,皆非後人所能冀,然太史慈者尤為可稱。”

  太史慈什麼時候死的?

  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去世,時年四十一歲。 卻說戈定乃太史慈鄉人;當日雜在軍中,隨入合淝城,尋見養馬後槽,兩個商議。戈定 曰:“我已使人報太史慈將軍去瞭,今夜必來接應。你如何用事?”後槽曰:“此間離中軍 較遠,夜間急不能進,隻就草堆上放起一把火,你去前面叫反,城中兵亂,就裡刺殺張遼, 餘軍自走也。”

  戈定曰:“此計大妙!”是夜張遼得勝回城,賞勞三軍,傳令不許解甲宿 睡。左右曰:“今日全勝,吳兵遠遁,將軍何不卸甲安息?”遼曰:“非也。為將之道:勿 以勝為喜,勿以敗為憂。倘吳兵度我無備,乘虛攻擊,何以應之?今夜防備,當比每夜更加 謹慎。”

  說猶未瞭,後寨火起,一片聲叫反,報者如麻。張遼出帳上馬,喚親從將校十數 人,當道而立。左右曰:“喊聲甚急,可往觀之。”遼曰:“豈有一城皆反者?此是造反之 人,故驚軍士耳。如亂者先斬!”無移時,李典擒戈定並後槽至。遼詢得其情,立斬於馬 前。隻聽得城門外鳴鑼擊鼓,喊聲大震。遼曰:“此是吳兵外應,可就計破之。”

  便令人於 城門內放起一把火,眾皆叫反,大開城門,放下吊橋。太史慈見城門大開,隻道內變,挺槍 縱馬先入。城上一聲炮響,亂箭射下,太史慈急退,身中數箭。背後李典、樂進殺出,吳兵 折其大半,乘勢直趕到寨前。陸遜,董襲殺出,救瞭太史慈。曹兵自回。孫權見太史慈身帶 重傷,愈加傷感。張昭請權罷兵。權從之,遂收兵下船,回南徐潤州。

  比及屯住軍馬,太史 慈病重;權使張昭等問安,太史慈大叫曰:“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 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言訖而亡,年四十一歲。 章武二年(222年),馬超去世,亨年四十七歲。臨終,馬超上書劉備:“臣門宗二百馀口,為孟德所誅略盡,惟有從弟岱,當為微宗血食之繼,深托陛下,餘無復言”(《三國志·蜀書·馬超傳》)。劉備追謚馬超為威侯,其子馬承嗣。馬岱後官至平北將軍,進爵陳倉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