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藤博文怎麼死的?揭秘安重根刺殺伊藤博文始末

2016-08-13 12:49:08

  遇剌前,伊藤博文有預感,他寫信給遠在日本的兒子,囑咐:“依照韓國目前的狀況,我說不定什麼時候死去,如果這樣的情況發生瞭,從我的遺產中拿出10萬給你的母親。”

  伊藤博文做瞭這番安排不過半年,作為日本特使前往中國哈爾濱,就韓日合並之雙方利益,與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特使、俄國財政大臣可可夫切夫會商。1909年10月14日,伊藤博文以旅行名義,前住哈爾濱,踏上瞭“不歸路”。

  安重根,胸脯長有七顆痣,因而取字為應七,生於黃海道海州一小康人傢。他的父親安泰勛與韓國獨立運動人物金九有交情,曾收留金九避過官兵追捕。

  小時候雖不很喜愛讀書,但深得書中精髓,且能夠學以致用,安重根留世的專著、詩詞及書法作品,可窺見他的思想與學識。這裡需要提及的是,那個時代漢學是韓國學子的必修課,安重根亦不例外,他的漢學水平相當高,寫作均用漢字。比起讀書,安重根更喜舞槍弄刀,騎馬射獵,小小少年即主張“以尚武主義,挽回民弱,以扶國危。”

  名人皆有追隨的偶像,伊藤博文崇拜德國鐵血政治傢俾斯麥,安重根崇拜中國西楚霸王項羽。

  安重根成其為民族英雄,有三大因素:一信仰天主教,在與傳教士的密切交往中,接受瞭西方文明;二甚喜交友,他的許多朋友日後成為韓國獨立運動骨幹,其中同為海州人的金九,任過韓國臨時政府主席(常設機構在中國上海、重慶),韓國人尊其為國父;三紛亂的時事,安重根生活在韓國淪為日本殖民地之亂世,他那顆愛國的心,尚武之志,迅速膨脹起來。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安重根流亡上海,同年回到韓國。1905年得知伊藤博文逼迫高宗皇帝簽訂《乙巳條約》,那一刻,安重根恨不能宰殺這個日本特使,雖然那是一時的心理沖動,但卻是真實的民族情感的反映。安重根行動起來,首先致力於愛國文化啟蒙運動,變賣傢產辦學校,他辦的學校與別的學校有很大不同,學生除文化課,還要進行軍事訓練。兩年後,發生“海牙密使事件”,成為朝鮮統監的伊藤博文下令解散韓國軍隊,韓軍中的愛國官兵奮起反抗,與日本軍隊發生火並,韓軍雖以失敗告終,但又一武裝——義兵迅速誕生。安重根即刻投筆從戎,參加義兵運動。遍及半島的義兵對伊藤博文的統治構成嚴重威脅,伊藤博文派重兵剿殺,國內無立錐之地,安重根隨義兵兄弟出境,先中國延邊,後俄國海參崴,那裡聚集許多韓國人,安重根在他們當中紮下瞭根。義兵在一座名叫克拉斯基諾的小鎮建立起根據地,兵力由數十人,發展數百人,最後達到三四千人。安重根出任義兵中將參謀。

  1908年義兵進擊侵占祖國的日本軍隊,安重根任右軍總指揮,仗打得很慘烈,義兵遇到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日軍的頑強而有效的抵抗,安重根這支義兵打到最後,隻剩4人!這次出擊,有兩件事情值得一提:一是對待日軍俘虜,安重根親自審詢,對深感懊悔的日軍官兵,全部釋放回營,對堅持要殺俘的義軍官兵,安重根大講“以仁敵惡”之道理,由此看來,刺殺伊藤博文的這位義士決不是什麼“恐怖分子”。而是一位有仁義之心的義士。還有一件事兒也值得一提,義兵全軍覆沒,令安重根無顏見江東父老,決意闖日軍軍營,與敵人同歸於盡,這一沖動的舉止,讓我們看到瞭他的舍身取義的品質,後來刺殺伊藤博文,絕非一時沖動。

  安重根和他的義兵弟兄用一種“極端”的作法宣示瞭為祖國獨立而奮鬥的決心——1909年3月2日,安重根在克拉斯基諾帶頭切斷左手無名指的第一關節,用流血的斷指書寫瞭“大韓獨立——安重根”七個漢字,隨後11個弟兄皆效仿安重根——12人創建瞭“斷指同盟”,安重根任“斷指同盟”盟主。“斷指同盟”做出一個不同以往的行動決策,決定采取暗殺的方式,打擊日本侵略者:選擇的暗殺目標有兩個,位列第一的是元兇伊藤博文,第二個是內奸李完用。其誓言是,3年之內消滅目標,如未能實現誓言,將以集體自殺向國民謝罪。

  1909年10月安重根看到《日樞相伊藤公露滿視察》的報道後,決定組成4人行動小組,前往哈爾濱刺殺伊藤博文。

  安重根剌殺伊藤博文

  10月22日安重根率行動小組抵達哈爾濱,寄身於韓民會會長金成白處。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