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2:50:06
導讀:春秋戰國是個百傢爭鳴的年代,那時候言論可謂的相對自由,於是乎,就出現瞭諸子百傢。這是一個空前絕後的時代,是一個史無前例的時代,更是一個充滿神奇的時代。春秋戰國,是一個紛爭不斷的時代,更是一個社會變革的時代。時代的進步,文明的進化,在這個時期亦表現的非常明顯。那麼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四大改革傢到底都有誰?一起往下看。
春秋戰國時期“四大改革傢”
1.管仲
管仲(前725—前645年),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傢、軍事傢,潁上(今安徽潁上)人。早年經商,初事齊國公子糾,助糾和公子小白爭奪君位,小白得勝,即位為齊桓公,管仲被囚。齊桓公不計前嫌,經鮑叔牙保舉,任其為卿。輔佐齊桓公(小白),對內政外交政策進行全面的改革,制定瞭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方針策略,被齊恒公任為上卿,尊稱“仲父”。執政四十年,因勢制宜,分設各級官吏,選拔士子,賞勤罰惰,征賦稅,統一鑄造、管理錢幣,制定捕魚、煮鹽之法;對外采取“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使齊桓公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個霸主。他秉政三年,齊國大治,成為“五霸之首”。後人將其著作收編成書,名為《管子》共24卷,85篇,內容極豐,包含道、名、法等傢的思想以及天文、輿地、經濟和農業等方面的知識,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見的經濟文作,對生產、分配、交易、消費、財政、等均有論述,是研究中國先秦農業和經濟的珍貴資料。
2.李悝
李悝(kuī)(前455年—前395年),戰國時魏國人,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傢,改革傢,法傢代表人物。李悝是戰國前期著名的法傢人物,在魏文侯時期任相國,在列國中率先進行變法,頒佈《法經》,在社會上宣傳《盜法》、《賊法》、《囚法》、《捕法》、《雜法》、《具法》六篇,提倡法制。李悝的變法取得瞭成功,使魏國很快富起來,成為戰國初年的頭號強國。據說,商鞅入秦時,隨身攜帶的就有這本書。商鞅受李悝變法的影響很深。他在秦國的變法,有很多都是借鑒瞭李悝。
3.商鞅
商鞅(約前395年—前338年),漢族,衛國(今河南安陽市內黃梁莊鎮一帶)人。戰國時期政治傢、思想傢,先秦法傢代表人物。姬姓,衛氏。又稱衛鞅、公孫鞅((衛鞅之“衛”即以國為姓,商鞅之“商”即以封地為姓或以官職為姓)。公元前361年,商鞅應秦孝公求賢令入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圖強。提出瞭帝道、王道、霸道、強國之道四種君主之策。霸道得到秦孝公的贊許,強國之道成為秦國強盛的根基。商鞅徙木立信堅決推行變法,從公元前356年至前350年,大規模地推行過兩次變法。(1)廢井田,開阡陌。(2)獎勵軍功,軍功爵制。(3)推行縣制,實行連坐。(4)遷都咸陽,制定秦律。(5)統一度量衡。(6)焚詩書,禁遊學。孝公死後,受到秦貴族誣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死後被車裂。商鞅在秦執政約二十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並使秦國長期凌駕於山東六國之上,為後來秦國統一六國奠定瞭基礎。
4.申不害
申不害(前385~前337) ,亦稱申子,鄭韓時期人物(今河南新鄭)人。戰國時期韓國著名的思想傢。他在韓為相19年,使韓國走向國治兵強。作為法傢人物,以“術”著稱,是春秋戰國時期,百傢爭鳴中的代表人物。《史記》在《老子韓非列傳》後面寫他是“故鄭之賤臣。學術以幹韓昭侯,昭侯用為相。內脩政教,外應諸侯,十五年。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申不害的學說盡管被韓非指出有許多不足,但他主持的韓國變法,確實是收到瞭富國強兵的效果。所以,在韓國歷史上,申不害是一個值得重視的政治改革傢。
閱讀推薦
葉問是李小龍的師傅嗎?葉問最後是怎麼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