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歷史上真正的宋江起義:其實隻有36位好漢

2016-08-13 13:20:29

  原創作者投稿,禁止轉載。原標題:真實的宋江起義是啥樣

  讀過水滸的人都知道,晁蓋宋江領導的農民起義,他們在梁山聚義,有108員好漢,晁蓋死後,宋江走上招安的道路,最後被朝廷當搶使,討伐遼國,田虎、方臘,大功告成,宋江卻被朝廷毒死。水滸是小說,虛構的成分很大,但在宋代徽宗宣和年間,確有宋江其人及其領導的梁山泊起義,但他們的頭領一共36人,沒有108將,而且他們最後的結局也不是主動接受招安,而是戰敗投降。

  宋代是中國歷史上發生農民起義次數最多的朝代,宋三百多年,農民起義大大小小有數百次之多在,實際上宋江起義隻是其中規模與影響都較小的一次。,遠遠比同時代的方臘農民起義和王小波、李順起義的規模和影響力要小。

  湊巧的是,由於宋江起義是在宣和年間發生的事情,而南宋時編印出版瞭<宣和遺事>,把宋江起義史事演義化、故事化;明朝小說《水滸傳》,又以宋江起義為藍本,把水泊梁山的故事演義得更加精彩傳神,而且成為四大名著,由此宋江的梁山聚義廣泛流傳於民間,以至傢喻戶曉,而真正的宋江起義已經很少有人關註瞭。

  北宋末年,宋徽宗為斂財,制定政策將整個梁山泊八百裡水域全部收為國有,梁山泊的漁民、百姓以前捕魚、采藕、割蒲,都是不交稅的,現在新規定出來,說是按照船隻大小收稅,而且貪官還增加稅賦,老百姓自然不幹。

  活不下去,就反瞭!

  於是在宋江等人的領導下,到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這支農民隊伍宣佈暴動。

  史書記載,宋江起義軍中有三十六個主要頭領。他們是宋江、晁蓋、吳用、盧俊義、關勝、史進、柴進、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劉唐、張青、燕青、孫立、張順、張橫、呼延綽(《水滸傳》中為呼延灼)、李俊、花榮、秦明、李逵、雷橫、戴宗、索超、楊志、楊雄、董平、解珍、解寶、朱仝、穆橫(《水滸傳》為穆弘)、石秀、徐寧、李英(《水滸傳》中為李應)、花和尚(《水滸傳》有姓名為魯達、魯智深)、武松。

  宋江起義軍總人數由於史書無記載,無法統計,估計有近萬人。另外,在大宋宣和遺事中,有林沖的姓名和綽號,但沒有任何事跡記載。且該書中,盧俊義的名字寫作“李進義”。該書為《水滸傳》早期藍本之一。

  梁山八百裡水面就是天然屏障,一開始宋江以梁山泊為根據地,逐步發展,官兵前來剿滅,由於地形不熟,往往無功而返,但宋江起義軍正式成立後不久,不像水滸裡說的,在梁山泊建立長期的革命根據地,長期與官兵周旋,什麼敗童貫,捉拿高俅,等等故事統統沒有,而是離開瞭梁山泊,轉戰於山東青、齊與河南、河北一帶,很快攻陷十餘州縣城池,朝廷一看這還瞭得,恰好,宣和元年(1119年)十二月,亳州知州侯蒙向宋徽宗建議,宋江如此發展,還是有點本事的,不如招安宋江,讓他去打方臘,將功抵罪,以盜治盜,朝廷還可以坐收漁利(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青溪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

  宋徽宗也欣然同意,就他當知東平州,你主要負責就把宋江給我招安過來。,但侯蒙“未赴而卒”,也就是說,這位忠心耿耿的地方官還沒有到任就掛掉瞭,招安的事情也就黃瞭。這樣看來,水滸傳中招安的故事,還是有一點影子的。

  既然招安不成,那就繼續打吧,打服氣為止。於是宋徽宗就讓歙州知州曾孝蘊率軍繼續征討,此時宋江從青州南下沂州(今山東臨沂)。

  到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宋江義軍從江蘇沭陽乘船進攻海州(今連雲港),被海州知州張叔夜所派伏兵包圍,損失慘重,想退回船上吧,船又被燒瞭,退路又被切斷。宋江部隊軍心大亂,不得不率眾投降,接受朝廷招安,成為宋朝官軍中的一部分。後來宋江的隊伍還跟隨童貫去江南剿滅方臘農民起義軍,之後宋江和他的隊伍就默默無名瞭。
  此篇文章是中國合作作者原稿,未經中國的明確授權和許可,任何新聞媒體不得對該文章非法予以復制、轉載、鏈接和傳播,中國將依法追究違者的法律責任。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