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3:22:20
韓信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傢,是西漢王朝的開國功臣,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認為韓信對漢朝的貢獻,足以與周朝的周、召、太公相比。漢高帝十一年(前196年)正月,這位漢初三傑之一的大功臣卻被呂後誘殺於長樂宮之中,甚至被夷三族。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韓信的人頭落地呢?韓信是謀反被殺,其罪當誅,還是劉邦、呂雉猜忌名將、殺戮功臣呢?
一種意見認為,韓信被殺的真正原因是他蓄意謀反。《史記》、《漢書>中關於韓信死因記載均是謀反。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陽夏侯陳豨擔任趙相,鎮守趙、代地區,當他離開都城赴任之時,曾與韓信密謀陳豨在邊地起兵反漢,韓信從中響應配合。陳稀至代後,果然招兵買馬,積蓄力量,準備謀反。高祖十年七月,劉邦之父太上皇死,召陳豨入朝,陳豨托病不往。九月,陳豨公開宣佈反漢,自立為代王,進攻趙、代等地。劉邦聞訊後,要求淮陰侯韓信和梁王彭越一起討伐陳豨,可是兩個人都推說有病,不肯出他挾功討賞,故而遭到劉邦的忌恨一為自己兵。漢高祖隻好自己親統大軍出征。等到劉邦離都之後,韓信立即按照原先計劃準備響應陳稀。次年春天,韓信佈置已定,密謀假傳聖旨。韓信的門客向呂後告發此事。呂後與蕭何謀劃,詐稱陳稀叛亂已平息,命令朝臣入宮慶賀。又擔心韓信不往,派遣蕭何勸說。韓信一入長樂宮,就被埋伏的武士所擒,斬於鐘室之中。
很多學者都認為韓信被殺是罪有應得,包括司馬遷、班固、司馬光以至明清之際的思想傢王夫之、清代史學傢王鳴盛等人。王夫之在<讀通鑒論‘漢高帝》中,從韓信鼓吹有功當封、貪功以及破項羽後猶擁有強兵這三點來論證“雲夢之俘,未央之斬”是韓信自己造成的惡果。王鳴盛在《十七史商榷·信自立為假王》中,也認為韓信改封為淮陰侯後,“常稱病不朝從”,“日怨望,居常怏怏”。公元前200年,他勾結握有重兵的邊將陳豨,再次陰謀叛亂。
公元前197年,陳豨在代地叛亂,劉邦率兵親征。韓信托病,並乘機派人與陳稀約定,他在長安裡應外合。正在這時,他的陰謀再次被人告發。於是,蕭何與呂後設計捕殺瞭韓信,消除瞭分裂的危險。還有人從整個社會各階級都迫切需要休養生息的角度出發,認為亡周亂秦兵革之後,韓信從個人恩怨出發制造新的動亂,違背瞭歷史發展的趨勢和廣大人民的願望和利益。所以呂後殺韓信直接避免瞭第二次楚漢戰爭的動亂,帶有歷史進步的色彩。這不僅為新建的西漢王朝除掉瞭一個大禍患,而且在客觀上也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和人民的願望。
然而,以上觀點卻受到瞭不少的挑戰,有學者認為韓信謀反的罪名其實是出於誣陷,他的被殺是一大冤獄。持此派觀點的代表人物包括明代散文傢歸有光、清初詩人馮班等。清代考據學傢梁玉繩在《史記志疑·淮陰侯列傳》中說:“信之死冤矣!前賢皆極辯其無反狀大抵出予告變者之誣詞,及呂後與相國(蕭何)文致之耳。史公依漢廷獄案敘入傳中,而其冤自見。”清人郭嵩燾也認為,信“貴賤生死一取資於人,是乃人臣之定分。非能反者”。意思是說韓信根本不是那種會謀反的人。如此說來,韓信的被殺完全是呂雉猜忌名將,殺戮功臣的陰謀,而韓信則無意背叛劉漢王朝。
韓信死於正想乘隙攬權的呂後之手,這也不是偶然的事。當時身為丞相的蕭何,也深受劉邦的猜忌,自身難保。他原是韓信的保薦人,這時候不得不屈於呂後的意旨,誘殺韓信;如果他態度猶豫,就有遭受株連的危險。結果,蕭何就因誅韓信功,而從丞相晉升為相國,加封食邑五千戶。
韓信究竟是為何而死,這要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來考察。公元前206 -前202年楚漢戰爭的過程中,劉邦身邊共有7人取得王爵,建立瞭半獨立的王國。這些強大的異姓王的存在,對於漢封建國傢的統一政權是嚴重的威脅。劉邦當初封他們為王,原是不得已的權宜之計。他在做皇帝以後的第六個月,就借口諸王謀反,開始一個一個地收拾他們。對於韓信,劉邦既佩服他那“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的軍事才能,自稱“不如”,同時又對他這種才能極不放心,一向“畏惡其能”,自然不會放過。從國傢要統一的觀點來著,漢初如果不剪除異姓王,戰禍就不會消除,百姓就不可能休養生息。這一歷史背景似乎是韓信冤死一說的有力基礎。然而,聯系韓信曾經自請封王的史實:在平定三齊之後,韓信在劉邦正被楚軍圍困在滎陽的危急關頭,竟上書劉邦,自請代理齊王。後來,韓信對劉邦沒有主動封其為王而深表不滿,借故不肯發兵,若說韓信是謀反被殺,罪有應得,也並非無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