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3:27:51
黃帝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一位偉大的部落聯盟首領。黃帝姓公孫,因長於姬水,又姓姬。曾居於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縣軒轅丘),取名軒轅。祖籍有熊氏,乃號有熊。又因崇尚土德,而土又呈黃色,故稱黃帝。司馬遷所著《史記》記載:“生而沖靈,弱而能言,幼麗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15歲就被群民擁戴當上部落領袖,37歲成為中原部落聯盟的首領。
軒轅黃帝一生歷經52戰,降服炎帝,誅殺蚩尤,結束瞭遠古戰爭。由於軒轅黃帝為中華民族創造瞭豐富燦爛的文化,後世都尊稱軒轅黃帝為“文明之祖”、“人文初祖”。黃帝死後,人們選擇瞭“橋山之巔“,將他深深埋進黃土裡,希望“黃帝靈魂升天精神永遠常在”。這就是今天海內外中華兒女拜謁的中華第一陵——黃帝陵。
不管黃帝眾多傳說的真偽,但黃帝陵卻自古以來就有.黃帝陵在哪裡呢?
第一種說法是黃帝陵位於陜西北部今黃陵縣境內的橋山之巔。據《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崩,葬橋山。“自秦統一六國後,歷朝歷代每歲祭奠黃帝陵持續不斷,因此黃陵縣境內的黃帝陵已經有很多各代遺跡。陵塚在橋山之巔。橋山有沮水環繞,群山環抱,古柏參天,有大路可通山頂直至陵前。山頂立一石碑,名為下馬石,上有“文武百官到此下馬“字樣。
古代凡祭陵者,均須在此下馬,步行至陵前,陵前有一祭亭,亭中立一高大石碑,上有郭沫若題“黃帝陵“三個大字。祭亭後面又有一塊石碑,上書“橋山龍馭“四字。黃帝陵塚在山頂平臺的中央,陵塚高3.6米,周長48米。四周古柏成林,幽靜深邃。歷代政府對保護黃陵古柏都很重視,宋、元、明、清都有保護黃陵的指示或通令。
據《黃陵縣志》記載,橋山柏林約4平方千米,共6.3萬餘株。歷朝歷代政府為瞭表示尊祖,宣揚禮制,都會去祭祀黃帝,又因為此處陜西黃陵最早由秦始皇祭奠過,於是後來者都到此祭祀。不過很多人並不認同這就是黃陵所在地。
第二種說法是黃陵應在今河北省涿鹿縣的橋山。
根據《魏土記》的記載:“下洛城東南四十裡有橋山,山下有溫泉,泉上有祭堂。雕簷華字被於浦上。“(《水經註》)《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北魏著名地理學傢酈道元所著《水經註·謹水篇》載“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留其民於涿鹿之阿”,也有記載此處為“橋山”的介紹。涿鹿縣的橋山,在今河北省涿鹿城東南20千米,它以山頂上天然形成的一座拱石橋而得名,海拔981米。
在橋山附近的一道山粱上,還有一個巨大的四方石桌,傳說是祭祀黃帝時在此擺設祭品的。石桌右側有一一峭壁,壁面平整,像一塊巨大的石碑,上面佈滿與象形文字一樣的圖案。傳說這是古人刻石記事而留下來的遺跡。我國古代有許多帝王到橋山舉行祭祀活動。
第三種說法是黃帝陵在北京平谷區。叫《順天府志》卷一上記載:“(北京)平谷區東北十五裡,傳為軒轅黃帝陵,有軒轅廟。”黃帝當時曾征北京附近河北涿鹿一帶建都,死後又葬在這裡。唐代陳子昂的詩說:“北登薊丘望,求古軒轅臺。應龍已不見,牧馬空黃埃......”李白亦有“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的詩句。南來愛國丞相文天祥詩日:“我瞻涿鹿郡,古來戰蚩尤,軒轅此立極,玉帛朝諸侯。”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與平谷區文化文物局組織中國社科院、歷史博物館、北京歷史研究所等單位的專傢學者,到平谷區山東莊村實地考察這個村西的軒轅陵,並確認這座軒轅陵即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之陵。不過認為這個陵和陜西橋山的黃陵一樣,是黃帝的衣冠塚。
據說全國共有黃帝陵7處,甘肅、河南、山東、河北等地都有黃帝陵,哪一個是真的黃帝陵呢,軒轅黃帝陵到底在何處?來揭秘吧至今也無法給出確切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