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赤壁之戰被誤傳的三大歷史真相

2016-08-13 13:31:42

  說起赤壁之戰,人們就會想起曹操的八十萬大軍,但真實情況是曹操隻有七萬部隊到赤壁,人們普遍認為赤壁之戰是一次以少勝多的戰例屬實,但雙方兵力對比並不十分懸殊。 本文摘自:人民網,作者:佚名,原題:給你還原歷史上真實的“赤壁之戰” 雙方兵力懸殊不大 赤壁之戰,曹操究竟有多少兵力?

  曹操自己說八十萬,那是虛數。古今史學界無一認同此數。 曹操南征荊州時,從十五六萬北方軍人中抽調出步兵八萬人、騎兵一萬餘人,但調集來南征的軍隊沒有全部都參戰。旱路運輸限制瞭出戰的兵力。在一條線上,上限兵力隻能是五六萬,超過此數,不僅道路擁塞,後勤也無法保障。 至於荊州兵,總數或許可達七八萬,但長沙、桂陽、零陵、武陵等南四郡僅僅被撫定,曹軍從來沒到過那裡,所能動用的就是集結在襄陽等地的二萬餘人。

  隨後,曹操又留徐晃駐紮樊城,令曹仁鎮守江陵。如此算來,東征進抵赤壁的曹軍總兵力約七萬人。 對於孫權方面,基本一致按照《三國志》的明確記載,是孫權給瞭周瑜三萬人馬參戰,而對於劉備方面,則多數以諸葛亮自己說劉備一萬加劉琦一萬合計兩萬為準。大致上均認為是孫劉聯軍五萬人參戰。 以五萬抵抗七萬兵力,人們普遍認為赤壁之戰是一次以少勝多的戰例屬實,但雙方兵力對比並不十分懸殊。

  “草船借箭”是借來的故事 諸葛亮不曾有過“草船借箭”的事。但“草船借箭”也並非空穴來風,據《三國志·吳主傳》裴松之註有關記載,建安十八年,即赤壁之戰五年後,曹操率大軍南下進攻孫吳。一天,孫權借江面有薄霧,乘輕便戰船從濡須口闖入曹軍前沿,觀察曹營部署。

  曹操生性多疑,見江面水霧繚繞,孫軍整肅威嚴,恐怕有詐不敢出戰,下令弓弩齊發,箭射吳船。孫權的船很快便落滿瞭箭,船因一面受箭偏重,漸漸傾斜即將翻沉。孫權命令掉轉船頭,讓另一面受箭,船身平穩後,孫權指揮戰船列隊,緩緩離去,曹操才明白上瞭當。 這隻是發生在孫權身上的一個故事,僅僅是急中生智之舉罷瞭。

  他並沒有計劃“借箭”,史書中也沒說是草船。 “周瑜打黃蓋”子虛烏有 三國歷史上並沒有黃蓋使用苦肉計,但詐降確有其事。黃蓋為保證無武裝的火船不被截擊而能夠順利地接近曹軍水寨,便向曹操投書詐降。 曹操很輕易地相信瞭黃蓋的投降,是因為曹操認為,黃蓋曾經做過孫堅的部下,資格比周瑜老,屈居在周瑜之下,很可能心有不甘。 此外,周瑜的同郡蔣幹被曹操派去說服周瑜也確有其事,但並非在赤壁之戰中。

  裴松之註《三國志》時把它記在赤壁之戰後,並且隻有蔣幹勸降,沒有中周瑜的反間計。而蔡瑁、張允也沒有被卷入其中,他們甚至壓根就不是曹操的水軍都督。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