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3:35:34
連諸葛亮都自嘆不如的三國奇才是誰?他一生看不起劉備 在劉備投劉表進駐荊州之時,他就留心訪賢,為今後的事業準備人才。這時人才已大多名花有主:中原名士及高級文武人才歸曹魏所有,江南及荊襄人才為孫權所得,在曹孫看來此時已沒剩什麼可用的人瞭。
劉備就像今天的企業傢,剛進市場,兩手空空。雖然還沒有到手的地盤,可要創出一片天地,就必須有一批管理國傢的人才,那時他已請來一些人才,但還差得遠,他必須在曹孫沒註意到的地方再挖掘一下。不過荊州當時還有些沒被曹孫聘走的,荊州本身外,中原避難而來此地的也有人在。
他特別看中荊州的一個名士劉巴,可惜這人對他不感冒。劉備對劉巴之渴求可比之三顧茅廬請諸葛亮,有異曲同工之奇,諸葛亮不過是沒有主動去求劉備重用而已,劉備一而再,再而三地追他,比小夥子追漂亮姑娘還心誠,劉巴卻是明知劉備多次要見他用他,卻避而不見,像高傲的公主,總是不屑一顧地跑開。
劉備追劉巴的苦心,更進一步印證瞭他愛才之心,也給後世用人愛才的篇章增加瞭有聲有色的一筆。 劉巴是荊州人。劉備很想招俫荊州的名人,都為他所用,而且也取得瞭很大的成功,就是劉巴不買帳,至於怎麼不賣帳,沒資料說明。後來曹操進軍荊州 ,士人立刻就要在大事變之時表態:是隨曹,還是投劉備?沒有任何時間可供你更仔細的考慮權衡利弊。
《劉巴傳》上說,“先主奔江南,荊、楚之士從之如雲,而(劉)巴北詣曹公。”做為一般人,也就到此為止瞭,最多曹操給他個小官做,許多荊州士人都是這個結局。可偏偏曹操要派他到荊州南佈招募劉表的官員,本來是要派桓階,“階辭不如巴。巴謂曹公曰:「劉備據荊州,不可也。」公曰:「備如相圖,孤以六軍繼之也。」”(引自《零陵先賢傳》)本來曹操就沒想到劉備會與孫權合作,就是合作,他的強大的軍事力量,也會不費什麼勁兒就把他們收拾掉。
誰承想他竟敗瞭,還是慘敗。還沒想到,劉備竟然說動孫權讓他劉備坐鎮荊州,當時驚得他“筆落於地”。他的諾言也無法兌現,看來那時的政治傢說瞭不算,不是什麼新鮮事,這就苦瞭劉巴,他在荊南還沒站穩,劉備就來收荊南四郡。
想回北方,劉備隔在中間,此路不通。他也在猶豫之中,無路可走,他寫給諸葛亮一信,“巴往零陵,事不成,欲遊交州,道還京師。時諸葛亮在臨烝,巴與亮書曰:「乘危歷險,到值思義之民,自與之眾,承天之心,順物之性,非餘身謀所能勸動。若道窮數盡,將托命於倉海,不復顧荊州矣。」亮追謂曰:「劉公雄才蓋世,據有荊土,莫不歸德,天人去就,已可知矣。足下欲何之?」巴曰:「受命而來,不成當還,此其宜也。足下何言邪!」
諸葛亮原來就和他比較熟,他在困境中,不知怎麼辦瞭,隻好跟諸葛亮說說心裡話,諸葛亮不失時機地跟他說劉備的雄才大略,可他放不下架子,羞於這個時候去投劉備。於是他跑到交阯,“先主深以為恨。”交往他不見,混亂之時,他隨曹操走,現又隔在荊南,這本是好機會,順勢投劉備一笑泯恩仇,那是形勢的逼迫,非自已立場多變,完全可以避開人們的非議,可他非要走獨木橋。 “巴入交阯,更姓為張。與交阯太守士燮計議不合,乃由牂牁道去。為益州郡所拘留,太守欲殺之,主薄曰:「此非常人,不可殺也。」主薄請自送至州,見益州牧劉璋,璋父昔為巴父祥所舉孝廉,見巴驚喜,每大事輒以咨訪。”
就這樣他又到瞭益州,他的性格有一定的問題,在流亡時還與人鬧意見,待不住隻好再跑,這才又成瞭劉璋的座上客,但以他的明辯識達,劉璋的庸懦無才他應該知道吧?為什麼雄才大略之主不投,而庸碌無能之主就能屈從呢?令人難以理解。當劉備應劉璋之請至益州去幫劉璋打漢中張魯。
這時劉巴還勸劉璋不要這麼做,“璋遣法正迎劉備,巴諫曰:「備雄人也,入必為害,不可納也。」既入,巴復諫曰:「若使備討張魯,是放虎於山林也。」璋不聽。巴閉門稱疾。(後來劉璋與劉備鬧翻,)備攻成都,令軍中曰:「其有害巴者,誅及三族。」及得巴,甚喜。”就是到瞭這時,劉備還沒忘劉巴,可見這是一個重量級的人才。“先主定益州,巴辭謝罪負,先主不責。”真是牽著不走,打著服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