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3:38:24
樂不思蜀背後的千古奇冤,劉備根本沒有去東吳招親,三國演義寫劉備到東吳招親,是發生在劉備得到荊州之後,周瑜為奪回荊州設下的“美人計”。周瑜想用此計謀把劉備囚禁起來,以便使人去見孔明討荊州、換劉備。
史事正好相反,劉備與孫夫人成親在前,借荊州在後。所以事實上劉備根本去東吳,更沒有樂不思蜀瞭,說劉備樂不思蜀愛美人差點忘瞭江山,那可是千古奇冤呀。 劉備未去東吳招親 劉備東吳招親,是《三國演義》的精彩篇章。
小說第五十四回《吳國太佛寺看新郎,劉皇叔洞房續佳偶》,描寫得有聲有色,煞是熱鬧。但都屬於“戲說”,劉備根本未去東吳成親,而是孫權著人送妹到荊州之地與劉備完婚的。 劉備娶孫夫人,是在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冬農歷十月,陰歷十二月。也就是赤壁戰事一年之後。當時孫權在京口,即今江蘇省的鎮江市。
《三國演義》讓吳國太在甘露寺看新郎,一相嬌婿容顏,那甘露寺就是鎮江的佛寺,至今視作一處三國風物勝跡。隻是吳國太那時已無緣去佛寺看新郎,孫權這位母親——吳氏太夫人早在建安七年公元202年 就去世瞭。 演義寫劉備東吳招親,是發生在劉備得到荊州之後,周瑜為奪回荊州設下的“美人計”。周瑜想用此計謀把劉備囚禁起來,以便使人去見孔明討荊州、換劉備。史事正好相反,劉備與孫夫人成親在前,借荊州在後。
劉備提出借荊州是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 的事。劉備是以東吳女婿的身份,到京口去見孫權,求借荊州的,但孫權沒有同意。當時周瑜上書反對,東吳群臣除魯肅外也都不贊成,後來周瑜病故,魯肅到江陵接替周瑜職務,孫權才聽取魯肅勸說借荊州給劉備。那已是劉備與孫夫人成親約有一年的光景瞭。 赤壁之戰後,劉備南征荊州的江南四郡,據有瞭長江以南荊州的絕大部分地盤。周瑜攻克江陵後,將江南岸的公安分給瞭劉備。
劉備是在立營公安時與孫夫人成親的,但成親的地點不在公安,而在石首。 為什麼沒在公安結婚而在石首成親﹖很可能是出於一種禮節上的考慮。人傢將孫夫人自京口溯江而上千裡迢迢送來,劉備得前往迎親才是,比較理想的地點是離公安不遠處的石首。石首城關繡林,地處江邊,山色秀美,迎親隊伍張燈結彩,沿途錦幛成林,繡林之名即由此而來,石首也因而被稱為“劉郎浦”。杜甫晚年至江陵,移居石首南遊時所寫《石首早發》一詩,首句即為“掛帆早發劉郎浦”。唐代另一位詩人呂溫經石首,亦曾口占《劉郎浦》一詩:“吳蜀成婚此水潯,明珠步障幄黃金。
誰將一女輕天下﹖欲換劉郎鼎峙心。”詩中的“明珠步障”,是詩人想像孫夫人乘步輦到石首成親時華貴的景象。所以,劉備真正洞房續佳偶之處不在現今的鎮江,而在現今荊州市的石首。 劉備與孫夫人在石首成親,隻是在那裡完成瞭婚典,婚後,孫夫人即被接到公安去瞭。 聯姻沒能鞏固聯盟 孫權主動嫁妹,主要是為瞭結好劉備,鞏固孫劉聯盟,共同對付曹操。但結果事與願違,對孫劉聯姻未能起到應有作用,孫夫人成瞭這場政治婚姻的犧牲品。
孫劉聯姻所以沒能發揮作用,關鍵是荊州問題。由於荊州所處戰略地位重要,孫、劉兩傢都勢在必得。孫權聽瞭魯肅的勸說一時借出荊州便覺後悔,要求劉備歸還劉備又一再借故推托,雙方矛盾不斷加深,公元215年發生瞭江南三郡武陵郡之外 之爭,魯肅、關羽單刀相會,吳、蜀之間差點爆發一場戰鬥。這時的孫、劉聯盟,已經是形同虛設。
到公元217年春,孫權在曹操的大舉進攻下乞降,與劉備的聯盟已暗中撕毀。當年魯肅病故,東吳鷹派代表人物呂蒙接替魯肅鎮守吳荊州,東吳即處心積慮謀算關羽、襲取荊州。
到公元219年關羽北攻襄樊時,東吳便乘機襲取瞭荊州,擒斬瞭關羽,公開撕毀瞭與劉備方面的聯盟。 殘酷的政治鬥爭說明,政治婚姻通常是短命的。孫劉聯姻共同對付曹操,從當時三分形勢的大格局來說,是可取的;但從吳、蜀荊州之爭來說,則是無為的,不可能起作用的。縱然孫夫人個性十分溫順,是個賢妻良母,到頭來與劉備的婚姻也不會美滿。荊州之爭決定瞭這場婚姻的必然失敗。
有的史學傢說:孫夫人如果當時帶走瞭阿鬥,養在身邊,阿鬥成瞭事實上的人質,也許就不會發生孫、劉兩傢為瞭荊州而失和的不幸事件。持此論者認為:如果阿鬥在東吳的話,一方面,孫權便可對劉備放心,不怕劉備不與自己合作;另一方面,劉備不得不承認孫夫人是太太,承認孫權是大舅子,與孫權保持禮貌,讓孫權分享荊州地盤。這種設想用心良好,但對政治鬥爭的殘酷性恐怕缺乏足夠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