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真正說服瞭孫權聯劉抗曹

2016-08-13 13:45:10

  這裡面有一個關鍵點,說孫權在柴桑(今江西九江市境內)觀望曹、劉戰局成敗。暗示著這時候的孫權還沒有拿定主意,是諸葛亮的到來,才說服瞭孫權下定決心抗擊曹操。

  實際上,這段記載有很大的疑問,一國興兵,而且是決定生死存亡的決戰,自己內部沒有一個意見,就憑一個使者的一番話,一國之君可能就會做出決定嗎?諸葛亮的話有三部分:孫權你戰還是投降?劉備還有沒有能力戰?要戰我方的優勢是什麼?這第二點是一個聯合問題;第三點是雙方聯合後勝算問題。這一點,周瑜把自傢的優勢都擺明瞭,孫權是一個政治傢,不可能僅僅依靠別人的力量來抗曹。否則,那就成瞭諸葛亮一樣的使命,到瞭危險的時候去求救別人。當然瞭,知道劉備還有兵能戰,這也是孫權要聯合作戰而不是獨立抗曹的關鍵。現在要說的是第一點,孫權是不是聽瞭諸葛亮的話才決定抗曹的。

  事情起源於劉表死,魯肅提出來應該前去吊喪,順便說服劉備,應該好好安撫劉表的部眾使荊州人一心一意,共同抵抗曹操。孫權同意後,就派遣魯肅前往。魯肅來到夏口,聽說曹操已經到瞭荊州,因此晝夜兼程,等到瞭南郡,劉表的兒子劉琮已經投降瞭曹操。魯肅隻好向著戰場的方向走,到瞭長坂坡,和劉備相會,勸劉備“與權並力”。劉備很高興,到瞭夏口,“派遣諸葛亮出使東吳,魯肅也返回去復命。”裴松之註《三國志》說到這事也是有疑問的,孫、劉聯合抗曹,本來是魯肅的“本謀”,怎麼會變成開始於諸葛亮呢?很明顯,這是作者為瞭抬高諸葛亮而有意為之。可以想象得到,即便是諸葛亮和魯肅一起到達柴桑,孫權可能不聽取使者的匯報而先接見一個前來出使的人嗎?而這個使者,是前來“求救”而不是來增援的。真實的情況應該是,東吳已經做出瞭決定抗曹,孫權這才決定見諸葛亮,否則,孫權肯定連諸葛亮的面也不會見。而諸葛亮的功勞,就在於成功說服瞭孫權聯合劉備一起作戰。因為無論是魯肅還是周瑜,他們勸孫權拒敵曹操,都沒有涉及聯合作戰問題。

  回頭再說魯肅,他所說的是孫權有沒有歸屬的問題,也就是生死問題,所以孫權說魯肅是“闡明瞭國傢大計(廓開大計)”,和我的想法相同,而對周瑜,則隻是說“和我的想法相同。”對諸葛亮的說法孫權又是怎樣的反映呢?孫權隻是“大喜”。從事後孫權對魯肅的態度也可以看出,的確是魯肅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還是《三國志·魯肅傳》記載:曹操戰敗撤離,魯肅從前線先行返回,孫權鄭重其事地請將領們去迎接魯肅。魯肅將要入殿拜見孫權,孫權起身向他表示尊敬之意。

  總起來說,是魯肅最先說服瞭孫權抗拒曹操。因為魯肅的話是生死問題,是國傢大計。而周瑜的話是勝負問題,是軍事大計。至於諸葛亮的話,則是聯合問題,是外交大計。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