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陶謙三讓徐州劉備都沒有接受

2016-08-13 13:45:31

  可在撒手人寰之前,他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完成,那就是為徐州選取新的管理者,即自己的接班人。遍觀徐州所有的軍政要人,他都不中意,認為均無力擔待此等重任。而自己的兩個兒子偏偏又不是玩政治的料,最後,他把眼光放在瞭劉備的身上——這個人此刻雖然落魄,但日後絕對非池中之物。

  陶謙的病一日重於一日,漸入彌留狀態,在臨死之前,陶謙對別駕麋竺留下瞭遺言:“非劉備不能安此州。”這相當是政治遺囑瞭,意義很明確,要讓劉備成為徐州的最高權力官,徐州官員皆聽他號令。

  在忙完傳位這一件事後,陶謙就沒能撐住瞭,時年六十三歲。

  “這樣就沒瞭?”我的搭檔有些意猶未盡地問道。

  “不然你還怎滴?陶謙的一生也算是過得充實瞭,有人賞識,有小官當,能和領導對著幹,還能對皇帝發牢騷,之後還有仗打,當上瞭一方大官,還能過一把治理地方的癮,死後還能得到讓賢的好名聲,人能活成這樣,也可以知足瞭。”我的語氣有些平淡,但心裡對於陶謙這個人還是由衷的敬佩。

  若是他所在的時代是一個太平時代,沒有昏君,沒有奸臣,也沒有亂軍,更沒有軍閥,那他一定會成為一個好官,像魏征姚崇這些名臣一樣,因政績而世人知受傳頌,至少在人生的結局也不會那麼不盡人意瞭。

  首先陶謙為官足夠清廉,在如此混亂的年代裡,你不想當貪官簡直就不是人。但陶謙不想當貪官,反而盡力盡力地處理好公務,理清國傢大事。而且他也足夠忠心,皇帝讓他隨皇甫嵩出征平叛西羌,他也立下瞭赫赫戰功,之後隨張溫出征的時候,他和主帥雖然不和,但最後也成功擊破叛軍,得勝回朝瞭。之後出任徐州牧之時,也未曾怠慢延工,而是親自過問徐州政務,之後徐州富強起來後,陶謙也沒有魚肉百姓,反而做出瞭更高的政績,並沒有辜負皇帝的期望,在董卓之亂時,陶謙也積極響應朱儁的號召,奉迎獻帝。

  再者,陶謙也足夠勤奮。曹軍兩次血洗徐州,讓當地的所有機能設備一下子回到瞭“解放前”,後來劉備被告知就任為徐州牧的時候,連連推辭,這時候典農校尉陳登前來說服,“今欲為使君合步騎十萬,上可以匡主濟時民,成五霸之業,下可以割據守境,書功於竹帛。”意思就是:徐州還有十萬兵馬,朝廷的話想聽就聽,不想聽還可以自己創業。要是知道,徐州被血洗瞭兩次,人口制度已經崩潰,從曹操離開再到陶謙病死這幾個月的時間,徐州居然還有十萬兵馬,可見其恢復能力之強,哪怕是陳登誇大其詞,對半打折,也有五萬之眾,這對於漢末軍閥的發展前期來說,這已經算是很強的實力瞭。

  而且士兵也是人,有瞭五萬兵馬,也就相當於多瞭五萬張吃飯的嘴,若是以回到解放前的徐州的生產能力,想必負擔不起,可要是解放後呢?戰後,陶謙絕對盡瞭最大的努力讓徐州重新恢復生機,方能維持軍隊的高消耗。最重要的是,戰後,老百姓流離失所,若是無糧可吃,肯定會發生民變,而在史書中,劉備在任徐州牧的前期,並沒有任何的民變事件,反而相安無事,努力重建傢園。

  最後便是陶謙的賢能,他見到自己的兩個兒子不成材,不是治理一方的料子,於是便把州牧之位讓賢於劉備,在這裡又看出,陶謙看人始終是以才能為先,和個人交情無關。這樣的讓位和劉表、劉備在臨終的托付完全是不同的性質,劉表劉備傳位於自傢人,說到底終究是放不下那一層親人關系,而當時在陣營裡比自傢兒子有才能的人比比皆是,但陶謙呢?他並沒有選擇這樣做,反而舉賢避親,以能為大。

  再來說說陶謙的兒子,陶謙生有兩個兒子,長子陶商、次子陶應,有些奇妙的是,作為官二代,他們卻沒有進入仕途,終身不仕,和當上一方大官的老爹走的完全是兩條道,在他們的眼裡,被別人羨慕的陶謙功業,是空的,空得如同青煙散去,這需要多高的思想境界,方能有此等覺悟?可見陶謙的教育方式還是一流的。

  在戲劇界有一句話,叫做:人生如戲,戲如人生。還有一句話:叫做舞臺是人生的縮影。

  在兗州與徐州沖突的舞臺上,有兩大主角,一個是兗州的主宰曹操,一個是徐州的主宰陶謙。兩個主宰不僅要主宰本州,還想要主宰對方的領地,這是沖突的根本所在,一切的事件不過是導火線罷瞭,所以兩人的所做作為沒有什麼對,什麼錯,有的隻不過是成王敗寇、勝者為王。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