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嵩的死陶謙要如何應對?

2016-08-13 13:46:37

文/(瘋子,妖孽)

在陶謙治下的徐州,雖然成瞭亂世中的一方樂土。可在董卓進京後,國傢形勢卻是一天比一天兇險。

初平元年春正月,關東牧守擁立袁紹為盟主,矛頭直指在洛陽的董卓。徐州所在廣陵太守張超更是為促成同盟不遺餘力。當時天下郡縣響應,大興義兵,名豪大俠,富室強族,飄揚雲會,萬裡相赴。

可是陶謙卻沒有加入關東聲討董卓的軍事行動之中,選擇瞭觀望態度,他看不起聯軍,認定聯軍是烏合而成,成不瞭氣候。事後證明陶謙不加入是明智的,在關東同盟不到一年之中,長沙太守孫堅殺荊州刺史王叡、南陽太守張咨;兗州刺史劉岱殺東郡太守橋瑁;曹操殺河內太守王匡;袁紹要挾韓馥,吞並冀州,最後關東聯軍被迫解散。陶謙若是貿然加入,難保下場不和王叡、張咨、、橋瑁、王匡、韓馥一般,可見其眼光犀利。

陶謙雖然不看好“關東諸公”,但卻並不是躲在一旁看戲。在董卓如長安後,陶謙改換瞭立場,開始反董,卻不是和聯盟一起反,而是與朱儁一起反。這個一直對董卓不滿的名臣,在率部脫逃出洛陽後,便屯兵於中牟(今河南中牟東南),並移書各州郡,請求派遣部隊,隨他討伐董卓。

第一個相應的,且積極的,就是陶謙。他一接到這位平定黃巾之亂的名將之書,就立即調遣三千精兵,向中牟集結,也算是曲線救國。成鮮明對比的,其他的州郡,隻是撥出瞭少量的軍隊,意思意思就夠瞭。陶謙在派出軍隊的同時,還做出瞭一個政治行為,上表朝廷,讓朱儁代理車騎將軍。上表是形式,實際上是自行其是。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四月,王允、呂佈誅殺董卓,其後李傕、郭汜等人反攻,六月初一,長安淪陷。當時陶謙認為朱儁既是名臣,又數次建立戰功,可委以大事,能與李傕、郭汜等抗衡,以爭政權。於是陶謙便聯合瞭前楊州刺史周幹、瑯邪相陰德、東海相劉馗、彭城相汲廉、北海相孔融、沛相袁忠、泰山太守應劭、汝南太守徐璆、前九江太守服虔、博士鄭玄等人共朱儁為太師,移檄牧伯,同討李傕等,並奉迎天子,一時聲勢浩大。

但得知此消息的李傕等人搶先一步,在十二月,李傕用太尉周忠、尚書賈詡的計謀,以獻帝名義征召朱儁入朝。朱儁手下的官吏將士都知入關不妙,紛紛勸阻,懇請朱儁拒絕入關,並且響應陶謙起兵,作武裝對抗,將天子迎來中原。可惜朱儁實在太過於樂觀,認為傕、汜小豎,樊稠庸兒,可乘間而滅,不需要興師動眾的,他單槍匹馬就能做到,實在不清楚朱儁這個人究竟是太高調還是太低調。

於是朱儁辭謝陶謙的提議,沒有同意諸侯與名士的要求,甚至燒毀瞭陶謙等人發來的奏記,隻身應召入朝。但盲目自信的結果是很嚴重的。自信滿滿的朱儁到瞭長安後才發現,鬥爭形勢很不樂觀,李傕等人比董卓還要不講道理,根本就惹不起,甚至到最後自己還被郭汜綁架瞭,秉性剛烈的他怒氣攻心,即日發病而死。

好友朱儁的死亡也正式宣告瞭陶謙此前的種種努力都付之東流,雖大計不舉,可經過兩次對天下大事的幹預,陶謙的名聲,已經越出瞭一般的諸侯,成為一支海內值得關註的軍閥勢力,不容人輕視。

既然不能為國分憂,那就現實一點,為自己分憂吧。陶謙見糾合諸侯功虧一簣,就采用治中王朗、別駕趙昱的計謀——遣使奉承王命,為的就是直接和皇帝掛上鉤,以便大幅度提高政治地位。具體做法就是派出使者,到達長安給獻帝送去瞭一些緊缺物資,以表自己的忠心。

皇帝為瞭嘉獎陶謙的忠心,發詔委任他為安東將軍、徐州牧,封溧陽侯。

初平四年五月,徐州下邳人闕宣帶著幾千人造反,自稱天子,搞得頗有聲勢。世道不好,想吃造反飯的人很多,山頭還沒打下幾個,人也沒殺掉幾個,土匪一樣的人物就敢自稱皇帝的人也不在少數,闕宣決定以張角等猛人為光輝榜樣,把造反事業這塊蛋糕做大。但陶謙不想因為剿滅反賊而造成勞民傷財,於是走瞭一步與眾不同的棋:客客氣氣地和闕宣講和,然後邀請他一起去打兗州,並許諾平分戰利品。

這個闕宣雖然有當皇帝的勇氣,卻沒什麼城府,經過陶謙這麼一忽悠,腦袋就開始犯糊塗瞭,隨即帶著人嗎和陶謙一起發兵攻擊兗州,攻占瞭泰山郡的華、費(音同密)地區,而且還順手進攻瞭兗州的另一地——任城國(今山東濟寧東南),對兗州實施瞭中間分割的戰略。可在取勝後,陶謙卻突然變臉瞭,乘著夜黑風高,殺掉瞭闕宣,並趁機兼並掉他的隊伍,手段之狠,讓人忍不住咂舌,這還是《三國演義》裡那個老實的陶謙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