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是如何治水的 大禹采取瞭什麼方法治理水患

2016-08-13 13:51:22

  大禹治水或鯀禹治水是中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傳說。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泛濫,鯀、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堯、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

  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鬥爭,最終獲得瞭勝利。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瞭"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出他具有帶領人民戰勝困難的聰明才智;大禹為瞭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於不顧,"三過傢門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完成瞭治水的大業。

  大約在4000多年前,中國的黃河流域洪水為患,堯命鯀負責領導與組織治水工作。鯀采取“水來土擋”的策略治水。鯀治水失敗後由其獨子禹主持治水大任。

  舜帝說:“禹!你也談談高見吧。”禹拜謝說:“是啊,君王,我說些什麼呢?我整天考慮的是孜孜不倦地工作。”皋陶說:“哦,到底是些什麼工作?”禹說:“大水與天相接,浩浩蕩蕩包圍 瞭大山,淹沒瞭山丘,民眾被大水吞沒。我乘坐著四種交通工具, 順著山路砍削樹木作路標,和伯益一起把剛獵獲的鳥獸送給民眾。 我疏通瞭九州的河流,使大水流進四海,還疏通瞭田間小溝,使 田裡的水都流進大河。我和後稷一起播種糧食,為民眾提供谷物 和肉食。還發展貿易,互通有無,使民眾安定下來,各個諸侯國 開始得到治理。”皋陶說:“是啊!你這番話說得真好。”

  以後禹首先就帶著尺、繩等測量工具到中國的主要山脈、河流作瞭一番嚴密的考察。大禹在河北東部、河南東部、山東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考察。一次,他們來到瞭河南洛陽南郊。這裡有座高山,屬秦嶺山脈的餘脈,一直延續到中嶽嵩山,峰巒奇特,猶如一座東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個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細流就由隙縫輕輕流過。

  他還發現龍門山口過於狹窄,難以通過汛期洪水;還發現黃河淤積,流水不暢。於是禹大刀闊斧,改“堵”為“疏”。就是疏通河道,拓寬峽口,讓洪水能更快地通過。禹采用瞭“治水須順水性,水性就下,導之入海“。高處就鑿通,低處就疏導”的治水思想。根據輕重緩急,定瞭一個治的順序,先從首都附近地區開始,再擴展到其它各地。

  大禹決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開道。艱苦的勞動,損壞瞭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損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傷瞭,有的上山時摔死瞭,有的被洪水卷走瞭。可是,他們仍然毫不動搖,堅持劈山不止。在這艱辛的日日夜夜裡,大禹的臉曬黑瞭,人累瘦瞭,甚至連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瞭,腳指甲也因長期泡在水裡而脫落,但他還在操作著、指揮著。在他的帶動下,治水進展神速,大山終於豁然屏開,形成兩壁對峙之勢,洪水由此一瀉千裡,向下遊流去,江河從此暢通。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