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睿臨死前對誰設下瞭反間計

2016-08-13 13:58:42

  公元300年,因皇後賈南風而引起的“八王之亂”,導致賈氏一族全誅,而整個司馬傢族辛苦打拼下的江山也幾近覆滅,也間接導致瞭中國400來年的南北分裂年年混亂、民不聊生。一個女人攪亂瞭這潭渾水,即使是事後賈南風被狠狠處置,但是由她闖下的大禍,依舊由司馬氏傢族來為她擦屁股。

  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簡介

  晉元帝司馬睿(276年——323年),字景文,東晉的開國皇帝(318年——323年在位)。司馬懿的曾孫,瑯邪武王司馬伷之孫,瑯邪恭王司馬覲之子,晉武帝司馬炎從子。司馬睿,公元276年(咸寧二年)生於洛陽,祖父瑯琊王司馬伷是司馬懿的庶子,魏帝曹芳正始年間,始受封為南安亭侯。司馬睿在公元318年建立的東晉,不過他並不是晉朝皇室的正統血脈,他是司馬炎的遠房後輩。因為司馬睿是東晉的創立者,所以他的謚號是元皇帝,後人稱其為晉元帝司馬睿,“牛繼馬後”之說稱司馬睿是牛金之子。

  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從而控制瞭曹魏政府的實權。之後,司馬懿分別派諸子出任境內幾個重要地區的都督。司馬伷以寧朔將軍之職坐鎮鄴城。鄴城是曹操封魏時的都城,曹魏王公的聚居之地,素為屯兵屯糧的重鎮。司馬伷被委鎮此地,反映瞭司馬懿對他的重視。

  公元290年,司馬覲去世,年僅十五歲的司馬睿依例襲瑯邪王爵。同年四月,晉武帝司馬炎去世。繼立的司馬衷魯愚遲鈍,無力駕馭政局。在動蕩險惡的政治環境中,處於帝室疏族地位的司馬睿無兵無權,為避殺身之禍,他采取恭儉退讓的方針,盡量避免卷入鬥爭的旋渦。他低調的做法引來瞭無數文人的點贊,當時的名士嵇康之子、侍中嵇紹對他的評價還比較高,而他的好友王導,也是名流,他是北方頭等士族的瑯邪王氏。所以,司馬睿雖然無兵無權,卻很受士族的歡迎,這對他以後登基積累瞭大量的人脈。

  公元304年七月,“八王之亂”進入高潮。東海王司馬越挾晉惠帝司馬衷親征鄴城。當時,司馬穎擊殺瞭執政的長沙王司馬乂,強迫惠帝封他為皇位繼承人,司馬穎的橫暴和專權,引起瞭大傢的不滿。尚書令司馬越乘機以惠帝的名義發佈檄書,征召四方軍隊討伐司馬穎。時任左將軍的司馬睿奉命參加瞭討鄴戰爭,此時的司馬睿僅二十九歲。

  司馬睿設反間計兄弟反目

  公元307年九月,司馬睿偕王導渡江至建鄴。晉室政治中心,自此逐漸南移江東。永嘉南渡後,王導始終劇機樞之地,王敦則總征討於上遊,王氏傢族近屬居內外之任,佈列顯要者人數甚多。以王導、王敦為代表所構成的王氏傢族勢力對司馬氏的江山構成瞭嚴重的威脅,這使“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在江左維持瞭二十餘年,直到庾氏傢族興起,抑制王氏並凌駕於王氏之上,這種局面才沒有再次出現。

  沒過幾年,晉愍帝無奈出降,西晉亡。公元317,司馬睿承制改元,即晉王位,但此時因勢力單薄,也並未真正稱帝,改元建武,東晉建立,史稱東晉。他廣辟掾屬以為輔佐,有“百六掾”之稱。司馬睿即位後,因為在皇族中聲望不夠,勢力單薄,所以得不到南北士族的支持,皇位不穩。但是,他重用瞭王導。王導運用策略,使南方士族支持司馬睿,使北方南遷的士族也決意擁護司馬睿,穩定瞭東晉政權,維持瞭偏安局面。司馬睿十分感激王導,任他為宰相,執掌朝政。時人謂之“王與馬,共天下”。

  “成也蕭何敗蕭何”,王導是能臣,輔佐司馬睿走上瞭帝王之路,但是到瞭最後王敦和王導的傢族勢力,一度躍至與司馬傢族相抗衡的狀態,大權旁落引起司馬睿極大的不滿,為瞭讓晉朝的江山不至於毀壞到自己的手裡,司馬睿在臨死前設下瞭一計,導致王導和王敦反目。

  公元322年,一向對朝野擁有野心的王敦以以誅劉隗為名,在武昌起兵,這一戰直接殺到瞭建康,威脅到瞭統治中心,王敦的行為無疑是為司馬睿敲醒瞭一個警鐘,司馬睿十分憂懼。而王導為保全王氏傢族利益,也暗助王敦。一時間,風雲變幻,面對王氏傢族的勢力,皇帝說話也要軟下三分,司馬睿“脫戎衣,著朝服”對王敦進行安撫,說盡好話,而在王敦眼裡自己“封武昌郡公,邑萬戶”,打心眼看不起司馬睿,其後,王敦還想以不孝而廢掉勇武的太子司馬紹,後因百官皆不從而作罷。四月,王敦還師武昌,遙控朝政。此後,王敦更加猖狂,以至於司馬睿和他的朝廷成瞭擺設。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