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40年代中國的東北匪患有多嚴重

2016-08-13 14:01:37

  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中)、政治委員羅榮桓(右)、參謀長劉亞樓(左)在指揮作戰(資料圖)

  解放戰爭之初,國內有識之士一致認為,誰先取得東北,誰就可以得到全中國。1945年中共七大期間,毛澤東曾說:“從我們黨,從中國革命的最近將來的前途看,東北是特別重要。如果我們把現有的一切根據地都丟瞭,隻要我們有瞭東北,那麼中國革命就有瞭鞏固的基礎。當然,其他根據地沒有丟,我們又有瞭東北,中國革命的基礎就更鞏固瞭。”1945年8月11日,八路軍總司令朱德便向有關部隊發出瞭進軍東北的命令。可以說,東北是中共華麗轉身的開始,大決戰的第一役在此展開。此役後,國共軍力對比開始反轉。在此基礎上,林彪率“四野”揮師進關南下,自此,國共之爭已見分曉。然而在這背後,東北根據地的創建卻經歷瞭一個艱苦、曲折的鬥爭過程,其中尤以清剿土匪最為復雜和激烈。

  有槍便是草頭王

  東北有三寶:人參、鹿茸、烏拉草。但在過去,東北的另一“特產”也舉世聞名:土匪。在廣袤的黑土地上,這些土匪占山為王,打傢劫舍,有句歌謠形容土匪的生活:“當響馬,快樂多,騎著大馬把酒喝,摟著女人吃餑餑。”早在清政府內憂外患時,土匪就已經乘勢而起,正所謂“亂世英雄起四方,有槍就是草頭王”。

  東北土匪,又稱“胡子”。東北民俗學者曹保明認為,如果當面稱其土匪,輕則一通暴打,重則可能就沒命瞭。但你當面叫他“胡子”,一般他們不會理會。他們自然也知道土匪這個名不好聽,於是根據他們所信奉的祖師爺達摩多羅的相貌特征,給自己起瞭一個新稱號:“胡子”。還有一種說法是清末年間,東北土匪一般都用土槍,平時槍口處堵一塞木,塞木上系著紅纓。當要射擊時便將塞木取出銜在口中,遠處望去就像紅色的胡子,所以人們又稱土匪為“紅胡子”。日俄戰爭期間,東北老百姓又管俄羅斯人叫“紅胡子”,因為他們燒殺奸淫,無惡不作。還有一種說法是,土匪幹壞事怕讓人認出來,於是就想瞭個辦法,在行動之前在臉上貼瞭很多紙條,遠看就像長瞭胡子。

  據學者王元年和曹偉等人的研究,東北土匪的發展有三個重要時期:一是在清咸豐時期。由於太平軍起義,駐東北八旗軍大部入關作戰,造成關外兵力空虛,土匪乘虛崛起。甲午戰敗後,清朝的潰軍四處流竄進入關東,許多人入山為賊,落草為寇。當時每股“胡子”少則上千,多到上萬人。東北最大的匪寇要屬後來的“東北王”張作霖。二是日俄戰爭到日本侵占東北期間。由於連年戰亂,上萬股土匪蜂擁四起。有統計,當時東北土匪擁有槍支180萬條,數量相當於200個軍的裝備。三是1945年日本投降之後,“滿洲國”也隨之土崩瓦解。東北忽然間出現瞭政權“真空”。日本關東軍在宣佈投降後,為制造混亂和減少當俘虜的人數,在8月19日宣佈的 《第62號命令》中,曾指令“偽滿洲國”的兵團、內蒙古的“蒙王”偽軍以及駐綏遠的偽軍各部自行解散,造成10萬偽軍散落在東北各地。同時,日偽遺棄的槍支彈藥也大量流散,造成瞭土匪活動的適宜條件。一時間,東北土匪活動猖獗起來,什麼“花蝴蝶”、“草上飛”、“占天時”、“青山好”、“混天珠”、“滾地雷”等蜂擁而起,四處作禍。他們拉桿子,搶地盤,立隊號,占山頭,成為東北土匪最為鼎盛猖獗時期。當時民間有句順口溜:“有錢的怕綁,有姑娘的怕搶,走路的怕劫,出門的怕攮”,普通老百姓每天都在提心吊膽中生活。

  小說《林海雪原》中有一個情節,土匪許大馬棒血洗杉嵐站,鍘刀旁血流成河,屍體一塊一塊地被碼成瞭垛。大樹上掛著九顆人頭,用鐵絲穿著耳朵。全村一片火海,到處都是被燒焦的老人、孩子……小說中的這個描寫並非虛構,而是取材於真實事件。在匪患成災的年代,這樣的慘況隨處可見。土匪在行搶過程中,稍遇反抗,便要殺人,甚至屠村、屠鎮,老少婦孺全不放過。有的土匪一人就殺過幾百人,堪稱殺人魔王。

  土匪以搶劫為主要生存手段,其搶劫往往是雁過拔毛式的,經常是一村一鎮地搶,隻要進瞭村,便挨傢挨戶搶。金銀珠寶,豬馬牛羊,糧食佈料,針頭線腦,見啥搶啥。黑龍江的巨匪“老占山”,曾經率部進城,把佳木斯全城洗劫一空。土匪另一個重要的斂財手段是綁票。他們一旦抓來“肉票”,便開始瘋狂折磨,甚至割下鼻子耳朵,以威逼傢人拿錢。被綁票的人傢多被勒索得傢破人亡。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