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是如何成為皇帝的?

2016-08-13 14:06:25

  永樂二年四月初四,朱棣立世子朱高熾為皇太子,封次子朱高煦為漢王。這是個可堪玩味的舉動。雖然立世子為皇太子符合帝王時代中國人的政治習慣和道德準則,但具體到朱棣身上,他卻玩瞭一把良心遊戲。因為在建文四年的浦子口戰鬥中,朱棣曾經拍著率兵趕來的朱高煦的背做托付狀說:“吾兒勉之,世子高熾多疾,如爭得天下,就讓你取而代嗣。”現如今天下到手,朱棣的誓言卻成空,朱高煦情何以堪?由此他對父親的幽怨乃至爭鬥徐徐展開,父子間的過招以一種隱秘的形式進行。

  在立世子朱高熾為皇太子後,朱棣將朱高煦封地雲南,遠離帝國的權力半徑,使其無法有所作為。朱高煦拒絕遠行,一副與父親、兄弟對著幹的態勢,帝國隱隱有危機存焉。

  但對朱棣來說,朱高煦的姿態卻是蒼白無力的。自古以來能成事的人首先必須學會韜光養晦,朱高煦如果真能低調去雲南默默耕耘,倒顯得孺子可為,現在這樣一副梗著脖子叫勁的樣子,明顯不成熟。永樂十三年五月二十一日,朱棣改封朱高煦於青州,朱高煦仍然拒絕就封。父子間的過招進入瞭新階段—朱高煦自以為得計,朱棣則冷眼旁觀,一切盡在他的掌握中。

  漢王朱高煦的人生敗局就緣自於“高調”二字。在朱棣去北京視察新都建設期間,朱高煦在南京蠢蠢欲動。他私自招兵3000,精選自己的護衛隊,不把兵部放在眼裡。他甚至還放縱他的護衛隊在京城大肆搶劫,當兵馬指揮徐野驢準備依法處理這一突發事件時,朱高煦竟用鐵瓜錘猛擊徐野驢至死,從而釀成驚天血案。那麼朱棣回來後是怎麼處置狂妄的朱高煦呢?他做瞭這樣一件事:將朱高煦廢為庶人,關在西華門內,並將其3000私兵調往居庸關北,全部充公。朱高煦從此一蹶不振,敗在父親手下不再有翻身機會。

  至此,朱棣將永樂權力場打掃得幹幹凈凈,不再有覷覦者和蠢蠢欲動者。他是這個帝國最孤獨的那個人,身邊不再有兄弟和兒子靠近。他離權力很近,離親情很遠。但隻有在這樣的遠近對比和間隔當中,朱棣才能感受到安全。這是一個帝王必須付出的代價,對於這一點,王者朱棣很明白。

  有瞭安全感才能有所作為。當永樂權力場成為朱棣一個人的舞臺之後,他開始傾情出演,演繹一出屬於他的帝王戲。

  毫無疑問,朱棣的演出充滿立體感。因為他總能從A面不動聲色地跳躍到B面,兩手抓,兩手都能硬起來。他似乎是儒傢文化的衣缽傳人,卻更是法傢治術的強硬實踐者。在術與道之間,朱棣跳得出來,又能鉆得進去。表面上看,他比建文帝還要深入骨髓地信奉仁者愛人,但在殺伐決斷上,朱棣並不亞於其父朱元璋。朱棣這個精通方圓、軟硬、真偽、善惡兩極變化的人,比以往任何帝王都懂得治理他的國傢和民眾。他應該是一個辯證法大師,隻是欠缺瞭邊界或者說底線而已。

  現在,就讓我們透過永樂年間的層層迷霧,看看朱棣是怎樣一個形象—第一印象顯然很好,這個人侃侃而談,似乎是一個智者,也是一個仁者。

  永樂元年九月初一,明成祖朱棣發表談話說:“為君難,為臣不易,創業難,守成不易。為治之道,在寬猛適中,禮樂刑政施有其序。”這是其論創業守成之道。

  永樂七年正月初三,朱棣告誡來京述職的1500多名地方官說:“君國之道,以民為本。因此設官分職,簡賢用能,目的在於安民。為臣者若能體其君愛民之心,付諸行動,天下之民即可得其所。”這是朱棣論治國安民之道的精彩語錄。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