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是如何成為皇帝的?

2016-08-13 14:06:25

  1403年,44歲的中年男人朱棣成瞭明帝國的領導人。正月初二,他發表新年賀辭,說:“上天之德,好生為大,人君法天,愛人為本。四海之廣,非一人所能獨治,必任賢擇能,相與共治。堯、舜、禹、湯、文、武之為君,歷代以來,用此道則治,不用則亂。”很有釋放善意的意思。此前一年,朱棣將忠於建文朝廷的文臣武將納入“奸臣”榜,從誅五族到誅十族,狠狠地辭舊迎新瞭一把。新年鐘聲敲過,朱棣便欲取堯、舜之道,要“好生”治國。

  首先感受到朱棣善意的是他的兄弟們。這個正月,一度被建文帝朱允炆削廢的周王朱橚、齊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等人在華蓋殿見到瞭慈眉善目的朱棣皇帝,他們把酒言歡,共敘劫難過後的兄弟情誼。隨後朱棣宣佈他的藩王兄弟全都復歸王爵,並各歸封地。另外周王朱橚和谷王朱橞還有更大的收獲:前者“增歲粟二萬石”,原因是他和朱棣為同母兄弟,應特殊照顧;後者“賜樂七奏,衛士三百,改封長沙,增歲祿二千石”,原因是谷王朱橞在去年朱棣率燕軍攻打京師時,開門迎降有功,朱棣感其恩,予以厚賞。

  所以1403年便顯得“分田分地真忙”瞭,朱棣和他的兄弟們其樂融融,共享勝利喜悅,而這個被命名為永樂元年的中國農歷癸未年也似乎真的名副其實,是帝國歡樂開始的年頭,是播種希望和快樂的年頭。

  但是一條線索卻在隱秘地生長。沒有人知道,在朱棣笑容可掬的善意背後,一股殺戮之氣還是如影隨形。因為他也遭遇瞭建文帝式的困惑—如何對待數目龐大的藩王。建文帝的削藩以激情始,以惆悵終,他朱棣又該如何做呢?或許從此刻出發,面對同一問題的不同解答才真實展現瞭兩個男人的政治手腕和處事技巧。朱棣從永樂元年佈局,至永樂十九年收官—在近20年的時間長度裡,這個男人展示瞭成熟帝王的權謀之道,他的欲擒故縱,他的欲取先予。而1403年春天,朱棣的善意秀毫無疑問隻是其演出的開始部分,一切都有待於接下來的承接與轉折。

  事實上,在1403年朱棣就曲徑通幽瞭。這一年寧王朱權乞請改封地為蘇州或錢塘,被朱棣拒絕。寧王朱權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封藩大寧。他在人生道路上曾經面臨過一個重大選擇:幫四哥朱棣還是幫建文帝坐天下?那是建文元年(1399年)的十月,朱棣和建文帝開始瞭生死較量。這是路線之爭,當然也是生死之爭,對寧王朱權來說同樣如此。他最後作出的決定是倒向四哥朱棣,而朱棣也許諾事成後和他兩分天下。四年之後,謎底揭曉,朱棣問鼎天下,但天下卻沒有曾經出過苦力的寧王朱權的份兒。這也是厚黑之術—越是有功之臣就越危險,朱棣最後將寧王朱權徙封南昌,算是活學活用瞭戶部侍郎卓敬當年的秘密建言。洪武三十一年六月,卓敬秘密上疏朱允炆,建議徙封燕王於南昌,這樣萬一有變,比較容易控制。但是書生氣十足的建文帝對卓敬的建言按壓不報,最後自己落得個不知所終的下場。但朱棣卻真正領會瞭卓敬建言的精神實質,那就是—若要魚死,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它離開水。

  當然朱棣削藩中玩得最好的一招是恩威並施。這顯示瞭一個成熟男人的遊刃有餘—先恩後威或者先威後恩,朱棣總是將人心拿捏得很準,玩得收放自如,令人望而生畏。永樂十五年(1417年),在徙封長沙、受朱棣之恩15年之後,谷王朱橞發現自己的命運被打入瞭谷底。二月初六,朱棣突然宣佈谷王朱橞謀逆,將其及二子皆廢為庶人,傢屬誅死。至此,朱棣完成瞭對谷王朱橞命運的策劃和審判。而在此之前,很多藩王的命運都已被他改寫:永樂元年十一月,朱棣削革代王朱桂的三護衛及官屬;永樂四年五月,朱棣削去齊王朱榑的官屬和護衛,八月廢齊王為庶人……及至永樂十九年朱棣逼迫其同母弟周王朱橚獻還三護衛,基本上將與其同輩的藩王武裝都解除幹凈瞭。和當年建文帝轟轟烈烈、劍拔弩張的削藩行動相比,朱棣的動作老辣低調,打草而不驚蛇,其拿捏適中的政治手腕毫無疑問是一流的。

  削藩是與兄弟的人心戰,與此同時,朱棣也展開瞭另一場戰爭—與他兒子們的心理戰。在太子立廢問題上,在與親生兒子過招的過程當中,朱棣讓我們再一次認識到,他的確是個可以掌控全局的人,在這個帝國,沒有誰會是他的對手。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