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最和諧的君臣關系:光武君臣

2016-08-13 14:18:18

  君臣關系是封建社會一個非常重要的人文關系。君臣關系的好壞,不僅決定著眾多封建臣屬的人生命運,更關系到國傢政治的成敗與否。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中國有多少位皇帝,就有多少代君臣關系,每一代都因皇帝的不同而不同。那麼,在這幾百代君臣關系中,最好最和諧的是哪一代呢?我個人認為,光武帝劉秀時期的君臣關系應該是最好最和諧的一代。  

  劉秀時期是典型的通過全國起義建立統一王朝的時期,這一時期的君臣關系要比其他時期的好,因為在這一時期,每個人都能夠自由的發揮自己的才能,獲得適合自己的位置。特別是皇帝和大臣能夠在長期的征戰過程中彼此瞭解,互相配合,建立起深厚的情誼。縱觀中國歷史,這樣的朝代隻有西漢、東漢、唐、明。但劉邦和朱元璋在建立政權後就對功臣進行瞭殺戮,君臣關系惡劣,可謂以熱血打天下,以冷血治天下。究其原因,無非是臣子的功勞和才能大過瞭皇帝,從而使皇帝產生瞭自卑、猜忌直至仇恨的心理。與此相反,劉秀和李世民在建國後不但沒有殺戮功臣,反而厚加賞賜,維系瞭良好的君臣關系。究其原因,是因為劉秀和李世民自身的功勞和才能都大過任何一位功臣,所以他們在功臣面前隻有自信,沒有自卑。但由於李世民出身貴族子弟,性格中難免有驕縱冷漠的一面,所以他的君臣關系就不如出身平民、性格寬厚的劉秀的瞭。

  劉秀和他臣下的關系已被歷史記錄瞭下來,《後漢書》中有大量劉秀和雲臺二十八將之間交往的細節,特別是其中劉秀對手下功臣的一些談話,句句真情流露,讀起來令人倍感親切溫暖:

  他對岑彭說:“人心苦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每一發兵,須發為白!”

  對賈復說:“賈君之功,我自知之!”

  對少年英雄耿弇說:“有志者,事竟成哉!”

  對大樹將軍馮異說:“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澠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又說:“倉促無蔞亭豆粥,滹沱河麥飯,厚意久不報!”

  …… 

  而最能體現光武君臣之間關系的,則莫過於他們關於“不遭際會,爵祿何至?”的那一場討論會瞭:光武帝提出這個問題,群臣輪流回答,光武帝一一作瞭評論。最後輪到楊虛侯馬武時,他說他可能會在縣裡做一名抓捕強盜的捕快。這時,光武帝笑著說:“你馬武自己不去做強盜就已經不錯瞭,哪還能指望你去抓強盜!”說罷,君臣一起大笑。這是何等其樂融融的場面啊!試問這樣的場面再在哪朝哪代出現過?這樣的君臣關系又再在哪朝哪代出現過?

  劉秀之所以能夠營造出歷史上最和諧的君臣關系,在於他做到瞭其他皇帝無法做到的三件事情:

  第一、推心置腹 劉秀是一位君子,他可以十分坦蕩的將內心真實的情感和想法表達出來,與臣下作真誠的交流,沒有隱瞞,沒有忌諱,毫不虛偽。從而做到與臣下肝膽相照,推心置腹。

  第二、以人自居 在封建社會“一人在上,萬人在下”的政治格局中,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皇帝的個人意志凌駕於一切之上,這就使得皇帝身邊的人像侍奉神明一樣的侍奉他們,久而久之,皇帝們大都迷失瞭自我,真的以為自己就是神瞭,事事處處以神自居。劉秀則不然,他從未迷失,始終清醒的意識到自己是個人,凡事都能以人的心態去看待和處理,從而使身邊的人覺得他和藹可親,平易近人。

  第三、克明峻德 每個人都有著天生的仁善本性,不同的是很多人在生活中逐漸迷失和改變瞭。而劉秀不但秉持瞭這種本性,並且持之以恒,發揚光大。他做到瞭隻有儒傢學說中君子聖賢才能做到的事情,從而使他具有瞭一種偉大的人格魅力。

  正因為劉秀做到瞭其他皇帝難以做到的事情,所以後世歷朝皇帝都刻意的回避他,冷淡他,他們寧可去標榜推崇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那樣的雄強之主。也不願歌頌贊揚劉秀這樣的君子之君,因為劉秀的境界是他們難以企及,不可理解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劉秀在歷史上名氣並不太高的原因。但“有斐君子,終不可諼”,擁有高尚道德情操和偉大人格品質的人,就像天上的明月一樣,皎潔的光輝會永遠照耀人間,也永遠為世人所瞻仰!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