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宦官制度的缺陷:隻知廠衛 不知朝廷

2016-08-13 14:26:56

  明朝有一個很獨特的制度,那就是廠衛制度。這個制度是針對宦官設立的,原本是直隸於皇帝的近衛機構,後來漸漸演變成瞭太監頭子的軍營。造成這一切的皆因明朝宦官制度的缺陷,造就瞭人們隻知廠衛,不知朝廷的局面。那麼,明朝的宦官制度究竟有什麼缺陷呢?人們為什麼隻知廠衛,不知朝廷呢?這還得從廠衛制度的設立說起。 

  明朝廠衛制度的設立

  在明朝初年,宦官是不允許幹政的。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登基之初,鑒於歷朝宦官之害,制作瞭一尊三尺多高的鐵牌,上鑄“內臣不得幹預政事,違者斬”十一個大字,放在大內門口。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後,遂開始任用沒有辦法生育後代的近侍——內監,內監的地位由此而提高。據說,明成祖偏信內監有幾個方面的原因:第一,他當燕王時,曾向南京建文帝身邊的宦官們行賄,刺探建文帝以及身邊大臣的言論行蹤。依靠宦官們提供的準確情報,朱棣成功當上瞭皇帝。因此,對這些宦官,他有一種政治上的認同感。第二,由於他是篡位的皇帝,因此對外廷大臣特別是掌握軍權的將軍們十分不信任,於是委派宦官到各地監軍,各地總兵的一言一行,都通過監軍向他密報。由於皇帝所需要的人手太多,而朱元璋時期留下的內監又太少,沒辦法,朱棣隻好擴充內監的招募,並設立瞭廠衛制度。

  明朝廠衛機構的擴張

  從明成祖永樂一朝開始,宦官數額就開始大幅增加,隨著官員的增多,宦官的人數也越來越多,廠衛規模也越來越大,到明憲宗時宦官的總數已經超過瞭萬人。此時的內廷中宦官機構已有瞭18個監局,各監局的負責人稱為掌印,官職級別為五品。領銜18個監局的,稱為司禮監,司禮監的負責人即司禮掌印太監,是大內總管,類似於前朝的宰相,因此被稱為內相。掌印太監之外,還有秉筆太監、提督太監、隨堂太監等,共稱十二監。並且設立瞭東廠和錦衣衛,專門負責查勘大臣及百姓的犯罪案子。

  明朝廠衛機構的專權

  明朝的廠衛機構在之前錦衣衛和東廠的基礎之上又增加瞭西廠。這些宦官機構也慢慢的從聽命於皇帝變成瞭後來的聽命於廠公。太監頭子甚至替代皇帝處理政務。起初,明朝皇帝為瞭壓制內閣的權勢,將國傢決策分為“票擬”和“批紅”兩個部分。“票擬”是內閣閣員擬定對事情的處理意見,以藍筆書寫,然後呈請皇帝審批,由於皇帝審批用朱筆(紅色),所以叫“批紅”。到明朝中後期,因皇帝大都懶於政事,於是批紅的權力落到瞭太監手裡。

  太監頭子深得皇帝信任,皇帝對其也是百依百順,於是諸事皆交由東西廠和錦衣衛來處理。或許是因為太監長期受到奴役和他人的蔑視,所以在得到權力後的太監都喪心病狂的殘害朝臣,很多人更是被扣上瞭莫須有的罪名。因此,朝臣們人人自危,對太監頭子們更是不敢有絲毫的怠慢。甚至,太監巡視時,眾臣以臣子之禮外出幾百裡迎候並跪拜。可見當時的太監頭子已經權傾朝野,成瞭能決定他們生死榮辱的”皇帝”瞭。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多人當然得看太監的臉色過日子,便就有瞭人們“隻知廠衛,不知朝廷”的亂像瞭。

  廠衛機構權力的削減

  當然,皇帝也不是傻子,當然能察覺到自己的權力正在外移。於是,明孝宗執政後,吸取前朝宦官專權亂政的教訓,不僅不許太監代為批紅,還對宦官嚴加管束進行限制。自此,廠衛不敢再張狂肆虐、妄生事端,而是小心謹慎、奉守本職,從而終止瞭“隻知有廠衛,不知有朝廷”的亂象。

  以上就是對明朝宦官制度缺陷的有關介紹,本內容源自中國(www.lishi.com)原創文章,如有轉載,請說明出處!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