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5:01:50
孟小冬擅自離開“金屋”,而且去瞭天津風風火火地演瞭十來天的戲,又在天津逗留數日;返北平後,仍回娘傢居住。這一舉動,無疑是對梅的一種示威、反抗。
本來梅蘭芳帶著福夫人到天津演出,也並非存心要氣孟小冬的,或許是福夫人提出順便跟著去天津旅行一趟。做丈夫的,也就不好拒絕。他想不到小報竟會登出如此消息,無意中刺傷瞭小冬的心。更使梅想不到的是孟小冬竟然會用這種辦法針鋒相對地來報復他。他第一次嘗到瞭小冬的厲害。梅隻好學《禦碑亭》裡的王有道,前往“孟傢莊”接回瞭孟小冬,還被孟五爺話中帶“刺”地教訓瞭一番。不過,好說歹說,兩人總算言歸於好,之後,孟隨梅到廣州、香港、上海等地演出、遊玩,二人感情復蘇。
裂痕 戴孝風波
1930年,梅蘭芳訪美演出勝利歸來,津平兩地原已做好舉行盛大集會熱烈歡迎的準備,不料抵津之時,梅伯母逝世噩耗亦到。梅本兼祧大伯雨田一房(即兩房合一子),雨田逝後,梅把伯母當作生母(梅4歲喪父,15歲喪母,即由伯父教養)奉養,而伯母在世時,對梅亦鐘憐備至。梅返平後,即設靈堂,隆重治喪。
這天下午3時許,孟小冬得信剪瞭短發,頭插白花,亦來到梅宅欲為婆母披麻戴孝。不意剛跨入大門,即被三四個下人攔阻。梅蘭芳面露難色。當時福夫人懷胎已快足月,坐在靈堂恭迎前來吊喪的客人。梅隻得說:“不看僧面看佛面。小冬已經來瞭,我看就讓她磕個頭算瞭!”福站瞭起來,厲聲說:“這個門,她就是不能進!否則,我拿兩個孩子、肚裡還有一個,和她拼瞭!”
孟小冬萬般無奈,哭著出瞭梅宅大門,發瘋似地一口氣奔回瞭娘傢。說來可悲!小冬嫁梅已有3年,未入梅宅一步,院內假山,花園畫廊,以及綴玉軒書房是個什麼樣子,連瞧都未能瞧過一眼。回到娘傢,倒頭便睡,就此一病不起。
1930年8月10日,小冬到瞭天津,寄寓皇戚詹傢,延請中醫調治。詹傢女主人篤愛信佛,這對小冬影響極大,她和蘭芳的婚姻,一次次受到刺激,已感身心疲憊,認為自己前世做瞭壞事,這才得到報應。為瞭擺脫煩惱,不再去和福二爭寵鬥氣,她決心跳出這場不和諧的、難以忍受的“情愛”是非之地,整天不出大門,跟著女主人早晚焚起一爐香,潛心向佛。
8月12日梅蘭芳辦完喪事以後,不顧連日勞累,即趨車至東四三條孟宅看小冬,不想撲瞭個空。孟五爺認為梅蘭芳無義,劈頭蓋臉一頓數落。梅訕訕離去,小冬三弟學科見姐夫哭得傷心,有些不忍,在蘭芳出門上車前,便告訴他姐姐因病去瞭天津就醫,地址不詳。梅服喪期間,重孝在身,不便遠行。於是他給《天津商報》記者葉畏夏寫瞭封信,托他打聽小冬在津的下落。
兩個月後,即1930年10月下旬,天津朱作舟等發起舉辦為遼寧水災急賑募款義演。梅蘭芳、楊小樓、尚小雲、孟小冬等均在被邀之列。孟小冬與著名坤旦華慧麟在明星戲院合演全本《探母回令》,上座極佳。所有演出場面川資,一切均由小冬自負。
葉畏夏也是生行票友,與孟小冬本來就熟,憑他新聞記者的職業洞察力,很快就找到瞭小冬在津所住的地方。起先小冬心灰意冷,看破紅塵一心念佛,任憑葉君遊說,誓不與梅蘭芳相見,更未采納葉的主張,與梅合演《探母回令》。葉原想借同臺合演《探母》,從中調解,使孟梅重歸於好,因小冬堅決不允而改和華伶合作。又因賑災義演,慈善之舉,小冬無法推托,接著又和尚小雲合演瞭一場《四郎探母》。但她就是不答應再與梅蘭芳公開同臺、舊調重彈。梅也隻有苦笑忍受。
正當孟梅感情處在幾乎破裂的時候,小冬母親因不放心女兒在津吃齋念佛,專程到津探望。葉畏夏抓住這一大好時機,硬是說服老太太做小冬的工作,並將老夫人接到梅蘭芳下榻的英中街利順德飯店,精心安排讓梅氏向孟母叩拜求援。老太太本來就非常喜歡這位溫厚柔順、和藹可親、人稱“梅大爺”的女婿,現在見他又如此百般哀求,並保證往後決不再讓小冬受氣,也就滿口答應。
在母親的開導與朋友的解勸下,小冬終於破涕為笑,一場風波,始告平靜,並於12月16日在天津法租界馬傢口的春和大戲院演完一出義務戲《捉放宿店》後,小冬隨蘭芳和母親返回北平。
梅孟這次表面上的和解,並未能達到真正相互諒解,不過是變成瞭相互忍耐。接下來,他們又維持瞭大約半年之久“貌合神離”的夫妻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