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之廿四節氣

2016-08-13 15:19:04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歷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根據太陽一年內的位置變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數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個月中,以反映四季、氣溫、物候等情況,這就是二十四節氣。每月分為兩段,月首叫“節氣”,月中叫“中氣”。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和順序為:

  正 月 立春、雨水 二 月 驚蟄、春分

  三 月 清明、谷雨 四 月 立夏、小滿

  五 月 芒種、夏至 六 月 小暑、大暑

  七 月 立秋、處暑 八 月 白露、秋分

  九 月 寒露、霜降 十 月 立冬、小雪

  十一月 大雪、冬至 十二月 小寒、大寒

  為瞭便於記憶,人們編出瞭歌謠:“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詩文中常用二十四節氣來紀日,如《揚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夏至白天最長,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稱夏至、冬至為至日,這裡指冬至。

  【初陽】約在農歷十一月,冬至以後、立春以前的一段時間。此時陽氣初動,故稱“初陽”。《孔雀東南飛》:“往昔初陽歲,謝傢來貴門。”

  【四時】指春夏秋冬四季。農歷以正月、二、三月為春季,分別稱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為夏季,分別稱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類推。歐陽修《醉翁亭記》:“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社日】古代農民祭祀土地神的節日,在春分前後。《永遇樂》:“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聲。

  【初七】農歷七月初七,民間有七夕乞巧的風俗。傳說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孔雀東南飛》:“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

  【下九】農歷每月十九日,是婦女歡聚的日子。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