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制度的創立:科舉制度對後世的影響有多大?

2016-08-13 15:31:56

  什麼是科舉?基於最近的國考成為大眾焦點,同時國考與古代科舉制度的相同點,來一次深度解讀古代的科舉制度。科舉是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為選拔人才資源,而設置的一種考試制度,讓讀書人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學而優則仕的一種制度。科舉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而讓古代讀書進入仕途唯一道路的科舉制度又結束於哪個朝代?科舉制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瞭一千三百多年。

  一、科舉制的創立

  魏晉以來,官員大多從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

  二、科舉制的誕生與完善:歷史上對科舉制度有貢獻的人物有哪些?

  隋文帝 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誕生階段)

  隋煬帝 正式設置進士科,科舉制正式誕生

  唐太宗 擴充國學的規模,增加考試的人數(完善階段)

  武則天 增設殿試、武舉

  古代科舉制度對後世的影響影響有多大?

  古代科舉制度的積極影響

  科舉制度在中國實行瞭整整一千三百年,對中國以至東亞、世界都產生瞭深遠的影響.隋唐以後中國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舉的影響。

  科舉原來目的是為政府從民間提拔人材.相對於世襲、舉薦等選材制度,科舉考試無疑是一種公平、公開及公正的方法,改善瞭用人制度.最初東亞日本、韓國、越南均有效法中國舉行科舉,越南科舉的廢除還要在中國之後.十六至十七世紀,歐洲傳教士在中國看見科舉取士制度,在他們的遊記中把它介紹到歐洲.十八世紀時啟蒙運動中,不少英國和法國思想傢都推崇中國這種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國在十九世紀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務員敘用方法,規定政府文官通過定期的公開考試招取,漸漸形成後來為歐美各國彷效的文官制度.英國文官制所取的考試原則與方式與中國科舉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納瞭科舉的優點.故此有人稱科舉是中國文明的第五大發明.今天的考試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舉制度的延續。

推薦

  國考與古代科舉有什麼區別?深度解讀科舉等級制度

  從宋代開始,科舉便做到瞭不論出身、貧富皆可參加.這樣不但大為擴寬瞭政府選拻人材的基礎,還讓處於社會中下階層的知識份子,有機會透過科考向社會上層流動.這種政策對維持整體社會的穩定起瞭相當的作用.明清兩朝的進士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沒有讀書、或有讀書但未作官的“寒門”出身.但隻要他們能“一登龍門”,便自然能“身價十倍”.歷年來千萬莘莘學子,俯首甘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過希望能一舉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說,科舉是一種攏絡、控制讀書人的有效方法,以鞏固其統治.

  科舉為中國歷朝發掘、培養瞭大量人材.一千三百年間科舉產生的進士接近十萬,舉人、秀才數以百萬.當然其中並非全是有識之士,但能過五關斬六將,通過科考成進士者,多數都非等閑之輩.宋、明兩代以及清朝漢人的名臣能相、國傢棟梁之中,進士出身的占瞭絕大多數.明朝英宗之後的慣例更是“非進士不進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科舉成為高級官員必經之路.利瑪竇在明代中葉時到中國,所見負責管治全國的士大夫階層,便是由科舉制度所產生.

  科舉對於知識的普及和民間的讀書風氣,亦起瞭相當的推動作用.雖然這種推動是出於一般人對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對知識或靈性的渴望;但客觀上由於科舉入士成為瞭風尚,中國的文風普遍得到瞭提高.明清兩朝時,中國的讀書人以秀才計,大部份時間都不下五十萬人;把童生算在內則以百萬計.當中除少數人能在仕途上更進一步外,多數人都成為在各地生活的基層知識份子,這樣對知識的普及起瞭一定作用.而且由於這些讀書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產物,學習的亦是相同“聖賢書”,故此亦間接維持瞭中國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統一和向心力.

  科舉所造成的惡劣影響主要在其考核的內容與考試形式.由明代開始,科舉的考試內容陷入僵化,變成隻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實際學識.大部分讀書人為應科考,思想漸被狹隘的四書五經、迂腐的八股文所朿。無論是眼界、創造能力、獨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大部份人以通過科考為讀書唯一目的,讀書變成隻為做官,光宗耀祖.另外科舉亦局限制瞭人材的出路.到瞭清朝,無論在文學創作、或各式技術方面有傑出成就的名傢,卻多數都失意於科場.可以推想,科舉制度為政府發掘人材的同時,亦埋沒瞭民間在其他各方面的傑出人物;百年以來,多少各式菁英被困科場,虛耗光陰.清政府為瞭奴化漢人,更是嚴格束縛科舉考試內容.清代科舉制日趨沒落,弊端也越來越多.清代統治者對科場舞弊的處分雖然特別嚴厲,但由於科舉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舉制終於消亡.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