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5:47:06
5.無當飛軍
所謂無當飛軍,是諸葛亮在征服南中後,利用當地少數民族兵源,建立的蜀漢勁旅,和劉備傳統的王牌軍——白耳兵,以及西涼馬氏軍團鼎足而三,一時瑜亮。這支軍隊富有特色,從部隊性質上說,給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類似於法國的外籍軍團,是一支職業雇傭軍。
蜀漢政權原來就曾經使用過三苗後裔的武陵蠻(從河南南遷,和西南夷不是一個體?雇傭軍,在伐吳戰爭中大顯身手,連猛將甘寧都死於這些蠻族手中。七擒孟獲——當然隻是一個象征——的戰爭中,諸葛亮更充分認識到瞭南中少數民族的英勇善戰。這並不奇怪,歷史上,農耕民族普遍缺乏果毅精神,而遊牧,漁獵民族則往往好勇鬥狠。
隨著南中戰爭結束,恢復和平,這些剽悍的戰士便陷於失業,把這樣的力量留在南方,無疑是社會極大的不穩定因素。看看臺灣在抗戰後發生的二二八事件,帶頭鬧事的就是從原曰軍中復員的臺灣籍高砂部隊成員。為此,諸葛亮對此實施瞭一箭雙雕的有利政策,就是征召少數民族戰士加入蜀國政府軍,而經費問題,就由當地地方豪強解決。<華陽國志>記載亮以夷多剛狠,不賓大姓豪強,乃勒令出金帛,聘策惡夷為傢部曲,得多者欒世襲官。於是夷人貪貨物,以兼服屬於漢,成夷漢部曲,從而在當地建立帶有以夷制夷性質的地方軍隊,當地豪強得到社會地位,遂安於蜀漢統治,出金暮兵,使少數民族得到實惠,緩和瞭民族矛盾。同時,這些當地失業軍人變成瞭政府軍,如同在企業中得到瞭股份,成為少數民族中具備向心力的核心。其組成的軍隊熟悉民俗,較少激發問題。後來張嶷,馬忠等彈壓叛亂,夷漢部曲都是主力。
如此好處,自然不能讓地方獨享。同時,也為瞭徹底避免南方割據勢力死灰復燃,在諸葛亮主持下,蜀國不惜本錢,移南中勁卒,青羌萬餘傢於蜀,為五部,所當無前,號為飛軍。這就是無當飛軍的來歷。這支軍隊的成員到達蜀郡以後,就成為蜀國的軍戶,世代為蜀國當兵為生,成為職業軍人。時成都和南中的繁華不可同曰而語,南中夷族素重勇士,故每有空缺,南人必奔走而告,刺血踴躍,以此為榮。讓人想起英國軍隊在尼泊爾招募廓爾喀營雇傭軍的場面。當然,當時南方人口不多,徉柯郡兩萬戶,建寧郡萬戶,朱提郡八千戶,興古郡四萬戶,一下子調走一萬戶能征慣戰的世傢,對當地割據勢力可以算是釜底抽薪。
無當飛軍是何等形象呢? 他們皆身披鐵甲,能翻山越嶺。,善於使用弓弩和毒箭,尤其精於防守作戰。因為是舉傢遷移,所以俗以蠻姑為舞,皆團牌辟(披)發,號嘯而進。<三國演義>在七擒孟獲中,把這支還沒有誕生的精兵配給瞭當地豪帥,銀冶洞洞主楊鋒,固然是無稽之談,但大體形象沒有錯的。如此奇裝異服,風俗獨特的軍隊進駐蜀都,肯定也帶來不小的文化沖突,至少廣大士族階層一定是又好奇,又擔心。為瞭能夠給這些剽悍的戰士以良好的管理,蜀漢委任治軍嚴謹的魏國降將,巴西人(也可能是徐州沛人)王平為該軍團第一任司令官。王平,字子均,識字不滿十,與士卒同甘共苦,而生性謹嚴,訓練苛刻,很少說話。這樣一位既能服眾,又嚴厲而帶點兒陰沉的將軍,實在是雇傭軍太合適的指揮官人選瞭。
飛軍不愧南中勇士的威名,英勇善戰,在蜀漢的歷次戰爭中都有著出色的表現。 一出祁山,配屬馬謖部戰張頜於街亭——本來大概也因為馬謖熟悉南中情況,希望他能夠充分發揮這支軍隊的特點。。--因為馬謖的失誤而全軍潰敗,打斷後的正是王平率領的飛軍,一面死戰,一面擊鼓迷惑敵軍,成功的掩護其他各部撤離戰場,自己也全身而退,算是小試鋒芒。
建興九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令王平以副師屯南圍,自設計圍司馬彝於祁山。司馬懿抵擋不住,索性施展圍魏駒輝的招數,派張頜領主力大軍攻打王平孤軍。盡管當時王平所部無當飛軍隻有三千,隻有魏軍的二十分之一,但這些廓爾喀營式的勇士個個誓死如歸,拼死抵抗,箭如飛蝗,張頜猛攻不下,司馬彝的大營卻已經被諸葛亮的大軍攻破瞭。魏軍退卻,無當飛軍卻發揮山地兵團的特點,沖出營地,反擊魏軍後衛,前後夾攻,魏軍大潰,損甲首數千。蜀國能在和司馬懿第一次對陣時,取得相當優勢,無當飛軍死戰曹魏猛將張頜的軍團,居功厥偉。無當飛軍由於山地作戰的特點,常被用於討伐叛亂少數民族。延熙三年(公元240年),漢嘉(今四川雅安北)蠻反,蜀漢出動向寵的宿衛兵代替其前去征討,裝備不可謂不精良,結果這位性行淑均的名將卻死在瞭少數民族叛軍手中,還是無當飛軍從前線調回,才控制瞭局面。那應該是第二代或者第三代飛軍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