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5:47:33
吳氏“秘傳人”
前文提到的吳氏傢族“秘傳人”又是怎麼回事?
據“秘傳人”陳述:當年吳三桂死後,陳圓圓毅然決定偕吳三桂之子吳應麒等秘密離開雲南,並將吳三桂遺體帶走,潛入岑鞏縣的密林山洞,待數年後風聲漸息才下山,搬至今馬傢寨定居。圓圓病死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終年67歲。他們感激陳圓圓保全吳氏血脈,尊稱她為“老太婆”。清朝視吳三桂為十惡不赦之罪人,故其子孫為生命計,約定不向外透露一字,不許說,更不得寫,連傢譜也不準修。但又擔心傢史失傳,便想出一個辦法:在每一代男青年中秘選一優秀者,由上一輩傳人將祖上歷史口授三遍,讓其默記心中。擔負其事的傳人,即被稱為“秘傳人”。由此一代代傳下去,傳到吳有鵬時已歷10代。傳人講述吳三桂與陳圓圓事如數傢珍,就連清史研究者也自愧不如。可以確認:馬傢寨200餘戶、1300餘口為吳三桂後裔是沒有疑問的。
上述幾位專傢還走訪多處吳氏傢居,再獲重要證據:各傢堂屋中央供奉各神主之位,稱“延陵堂上歷代宗祖昭穆考妣姻親神位。”其中,“延陵”兩字是關鍵:春秋時,延陵為吳國屬地,今為江蘇之地。吳三桂的祖先,即源出於此。吳三桂發跡後,人們常用“延陵”稱之。明清之際,諸多史傢亦用“延陵將軍”代稱吳三桂。吳氏傢傢皆設“延陵堂”,這就與吳三桂密切地聯系在一起。
三百年謎案大白天下
此次考察半年後,從岑鞏縣又傳來消息:他們發現瞭吳三桂的“張皇後”墓,遂有瞭第二次考察。還是在馬傢寨吳傢墓地,距陳圓圓墓約三四米處,石碑比陳圓圓碑稍大,中間豎刻一行字“受皇恩養一次八十五歲吳公號墓”。其中三個空白,因年久模糊不清無法識別。僅從其他字判斷,此墓主人系男性,絕非張皇後。現場反復辨識,上述三字還是難辨,幸好他們已做瞭兩份拓片,紙上的字較易辨認。經過研究,終於識別第一個字是“頤”,而後兩個字才是碑文解讀的關鍵:這兩個字是墓主人的號。經反復比對,終於認定這兩個字就是:碩甫!這正是吳三桂生前用過的號。他最常用的號,有“月先”,還有“長白”等字號,而“碩甫”則很少用,隻在部分典籍中有,少為人知。
再看碑文,除“吳公號碩甫”已破解,全文連讀如同天書。專傢憑藉對吳三桂的深入研究,終於獲得合理解釋:“受皇恩頤養”,其意思是受皇天之恩而被眷顧與頤養。所謂“一次”則很費解,但不能簡單解為隻“頤養”一次。如與吳三桂曾即位當皇帝,死後其孫又尊其為“太祖高皇帝”相聯系,那麼“一次”可解釋為“第一次”“首次”,再引申為“開創”“首創”,則與三桂死後的廟號“太祖”相吻合。故“一次”暗指三桂為“大周太祖高皇帝”。
所謂“八十五歲”,又作何解釋?從來墓志銘的碑文正中書寫:死者職位爵名某某之墓,或稱“神道碑”,卻未如該碑正中書寫墓主之年齡八十五歲。這裡,當另有深意。在深入調查中,吳氏“秘傳人”稱:吳三桂死於康熙十七年八月十五即中秋節。據此為斷,八十五歲應解讀為八月十五日,暗指吳三桂死於康熙十七年中秋。而史載吳三桂死於八月十八日,終年67歲。據此還有一種解釋:67加18,也合85之數,仍與吳三桂之卒年月日吻合。總之,“八十五歲”隱含著吳三桂卒年日期。總結以上釋文,石碑中央全文應解釋為:受皇天之恩眷顧頤養,大周太祖高皇帝吳公號碩甫之墓。卒於康熙十七年(戊午)中秋。
石碑右側,刻有“雍正元年歲次癸卯季春月廿七榖旦”豎寫文字。意思是說,立碑時間為雍正元年三月二十七吉利之日。立碑之時,恰恰是康熙帝剛去世半年。由於清朝皇帝已經更換,不易再追究前事,吳三桂後人才迫不及待地立碑,而且苦心設計,刻下這段不合常規、讓人難懂的碑文。
陳圓圓與吳三桂的墓,以及吳三桂後裔都落在馬傢寨,證據確鑿。這件塵封三百餘年的謎案,終於大白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