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5:47:33
吳三桂與陳圓圓的愛情可謂令人感嘆呀,吳三桂對陳圓圓用的感情他們兩個最清楚不過。還因為陳圓圓傢裡人都不顧及。那麼陳圓圓究竟是怎麼死的?他們二人死後又葬於何地?這個謎,一直隱藏瞭300餘年,直到近年才告破解。吳三桂的後人今何在?貴州岑鞏縣馬傢寨全景,吳三桂後人定居於此。
在明清之際的大舞臺上,吳三桂是一位著名人物。他以迎清軍入關而名噪一時,30年後又舉兵叛清,一度割據西南。陳圓圓本系蘇州一歌妓,因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而聲名鵲起。陳圓圓究竟是怎麼死的?他們二人死後又葬於何地?這個謎,一直隱藏瞭300餘年,直到近年才告破解。
吳三桂的一生
吳三桂,中後所(遼寧綏中)人,祖籍高郵(今屬江蘇),生於明萬歷四十年(1612)。他16歲中武舉,在與清軍交鋒中屢立戰功,28歲時已升至總兵(從二品)。崇禎十五年(1642),皇戚田弘遇為巴結吳三桂,將其掠買的陳圓圓相贈。吳三桂將圓圓留在北京,自己回到關外前線。
兩年後,北京被李自成統率的大順軍占領。駐守山海關的吳三桂權衡利害後,接受招降條件,率部進京“朝見新主”。不料行至半路,得知圓圓被李自成手下大將劉宗敏霸占,不由勃然大怒,當即返回山海關。李自成招降不成,遂率十萬精兵前來攻打。吳三桂自知不敵,向清軍求援。順治元年(1644)四月,吳三桂與多爾袞所率八旗精銳聯合作戰,擊潰大順軍。這為清朝定鼎北京開辟瞭勝利之路,吳三桂由此也背上瞭“漢奸”“叛徒”的罵名。其後,吳三桂奉命追剿李自成。順治二年,李自成兵敗後,被地方地主武裝擊殺。接著,吳三桂率部駐守陜西漢中,由此進軍四川,再南下貴州、廣西、雲南,滅掉南明最後一個政權—永歷小朝廷。康熙元年(1662),因功晉爵為平西親王。
康熙十二年,清廷下令撤藩,吳三桂遂起兵反清。由於不得人心,節節敗退,遂於康熙十七年三月,在衡州(今湖南衡陽)宣佈即皇帝位,國號大周。之後不到半年,即於八月十八日病死。胡國柱等心腹將吳三桂遺體秘密運至貴陽,受遺命即位的其孫吳世璠到貴州迎接,後即攜祖父遺體匆匆趕回昆明,秘密安葬。據說,隻有其嶽父郭壯圖等極少數人知道葬地。
康熙二十年十月,昆明終被攻破。清軍入城後,全力尋找吳三桂墓,結果均系偽墓。後來得一消息:吳三桂已被火化,骨灰匣藏在安福園石橋水底下。果然在橋下找到骨匣,即刻送往北京。康熙帝不辨真偽,即命將“逆賊吳三桂骸骨分發各省”示眾。
解密陳圓圓碑文
清軍入城後,陳圓圓蹤影皆無,陳圓圓之死成瞭清史之謎。2010年6月,從貴州省黔東南州委宣傳部傳來一個驚人消息:在該州岑鞏縣馬傢寨發現陳圓圓之墓,而吳三桂的後裔就定居在這個寨子裡。我與徐凱、滕紹箴等幾位專傢應邀前往實地考察。
此墓已於上世紀80年代被發現。當時馬傢寨有一人自稱是吳三桂傢族的“秘傳人”,將這段隱秘300多年的歷史披露瞭出來,但未引起學術界註意。此次考察,首先考釋陳圓圓墓前的碑文。此碑正面刻字:“故先妣吳門聶氏之墓位席”,右上方刻一行字:“皇清雍正六年歲次戊申仲冬月吉日”,標明立碑時間。首句“故先妣”,據“妣”可知墓主人系一女性,輩分當為“先祖”。以下字句,卻不能按字面解釋。吳氏“秘傳人”吳有鵬,按照傢族代代所傳秘史給出解釋。“吳門”系蘇州代稱,指墓主人為蘇州人;“聶氏”,非指姓聶,“聶”字由“雙”與“耳”(即“阝”)構成,當解為“邢”與“陳”,暗指陳圓圓。其6歲前隨父姓邢,6歲後父母雙亡,由姨夫陳某養大,遂改姓陳。“聶”字是今之繁體“聶”的簡化字,但當時並未簡化,《康熙字典》裡也無此字,顯系為隱蔽起見,故造此“聶”字。其意:“雙”為繁體字“雙”之簡寫,其上半部為兩個“隹”,代表“好”,引申為“花好月圓”,即“圓圓”,上下文字合起來就是陳圓圓。“位席”,以陳圓圓生前被封為皇妃,用此兩字,以明其身份與平民不同。
經專傢現場考察,以上解釋與陳圓圓的歷史吻合,其真實性可以肯定。為掩人耳目,當年刻碑者真是煞費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