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泰為什麼要叛亂?烏泰叛亂始末有哪些?

2016-08-13 16:10:40

  1912年初,內蒙古科右前旗郡王烏泰公開響應外蒙,宣佈獨立,並且組織隊伍進行大規模武裝叛亂。民國政府斷然組織軍隊進行平叛,山東籍將軍吳俊升是這次平叛戰役的主力。這次成功平叛被譽為“中華民國開國以來的第一件體面之事”。

  過繼的郡王

  在中國的版圖上,位於內蒙古地區境內有一片美麗富饒的草原——科爾沁大草原。這裡面積遼闊,沃野千裡,水草豐富,牛羊肥壯。清朝時,科爾沁地區屬哲裡木盟(今內蒙古通遼市),烏泰便是哲裡木盟副盟長、科右前旗的郡王,在科爾沁草原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早在1636年,皇太極就封科右前旗的封建主達佈齊為郡王,並且可以世襲。1870年,第十世郡王病逝。因十世郡王身後無子,旗內王公貴族將第七世郡王的後人根敦占散過繼為嗣,繼承王位。可惜第十一世郡王根敦占散命薄福淺,在位數年也一命嗚呼,而且又是身後無子。於是,旗內王公貴族為王位繼承之事發生激烈爭鬥。第十世郡王之妻、太福晉格根珠拉堅持要指定將十一世郡王根敦占散的長兄烏泰過繼給第十世郡王,承襲郡王的封號。

  反對這一主張的王族人士認為首先這不合封襲的慣例,其次,烏泰已出傢為僧多年,為襲王位還俗不妥,堅決主張另舉他人。但太福晉格根珠拉堅持己見,1881年,21歲的烏泰一步登天,由一個終日與佛經、孤燈相伴的喇嘛,還俗襲爵,出任科右前旗的第十二世郡王兼哲裡木盟副盟長。

  烏泰之前的幾代郡王都因生活奢侈、經營不善而負債累累。而烏泰依然要維持郡王的氣派,滿足奢侈生活的需要。那麼錢從何而來?拆東墻補西墻究竟不是長久之計,烏泰所能想到的法子便是賣地放荒。

  所謂賣地放荒,就是將無人墾種放牧的荒地草場賣給外來流民,任其自由開墾。本來按清朝理藩院的規定,凡蒙古人不得越旗遷居。因此,一般蒙古人都把流浪的外旗人視為逃亡的歹人,不予容留。限制雖嚴,但依然不斷有因各種原因逃亡而來的外旗人,而且科右前旗土地遼闊肥沃,是難民們逃亡的理想之地。烏泰於是利用這一有利條件,大肆賣地放荒,使該旗外來定居移民短期內驟然增至550餘戶。

  開始,烏泰征收開荒農戶的地租每戶二三十兩銀子,後來竟增至每戶兩個元寶,而當時每個元寶的價值約合白銀50兩。這些銀子滾滾流入瞭烏泰的個人錢袋。

  烏泰的賣地放荒政策,首先遭到瞭旗內貴族的強烈反對。但烏泰不聽勸阻,一意孤行,而且繼續招墾,使墾戶增至1260多戶。該旗貴族遂以“斂財虐眾,不恤旗艱”的罪名,向清廷理藩院提出控告。按清朝《理藩院則例》和《戶部則例》等有關條款的規定,在蒙地實行封禁政策,未經朝廷允準,任何人不得私自出放土地,否則依法治罪。1900年,清廷正式下旨,革去烏泰的哲裡木盟副盟長的職務。

  10餘年飄搖起伏的郡王生涯,10餘年夢魘般的訴訟糾纏,不僅使烏泰的經濟幾乎破產,也使他與清王朝中央政府的關系惡化起來。而此時,早已對中國滿蒙地區垂涎三尺、急欲為其擴張侵略尋找代理人的沙俄,向烏泰投去瞭“甜蜜”的誘餌。

  

  投向沙俄的懷抱

  1900年,沙皇俄國借中國爆發義和團運動之機,以保護東清鐵路為由,派兵進入中國東北地區,其中一部分騎兵160餘人,就駐紮在科右前旗的王爺廟(今烏蘭哈達)等地。因此,駐東北的俄軍就不斷有人借“遊歷”之名,深入科右前旗各地刺探軍情,尋找各種可利用的人物和時機。1901年,一個名叫格羅莫夫的神秘人物走進瞭烏泰的王府。因被撤銷副盟長之職而懊惱沮喪的烏泰仿佛抓到瞭救命的稻草,一頭撲進瞭沙俄的懷抱。

  1901年的冬天,為尋求俄軍進一步的“庇護”,烏泰私自攜帶郡王印信,先後偷偷赴齊齊哈爾和哈爾濱,拜見俄國外交官索克凝和伯力總督哥羅德闊夫。俄國方面以上賓之禮相待,並贈快槍12桿,烏泰受寵若驚。俄國人對他負債累累的困境深表同情,並表示可以設法由俄國銀行予以資助,這更讓他感激涕零。

  1904年4月和6月,烏泰從華俄道勝銀行分兩次共獲得20萬盧佈的貸款,條件是以該旗土地、礦產和牲畜為抵押。對俄國人的“投之以桃”,烏泰無不“報之以李”。1904年俄國與日本為爭奪在華權益爆發日俄戰爭,烏泰竟積極為俄軍籌集瞭大量牛羊,為此深得俄國方面的贊賞。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