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沈戰役上林彪為何在決策上猶豫?

2016-08-13 16:16:35

  林彪是遼沈戰役中中共解放軍的總指揮官,他帶領東北野戰軍在這次戰役中殲敵42萬多人。但是,這位素來有決斷主見的軍隊領導人在遼沈戰役中也有猶疑不決的時候,以至於做出瞭錯誤的決策。那麼,遼沈戰役上林彪為何在決策上猶豫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948年,隨著東北野戰軍出擊北寧線,醞釀超過瞭7個月的遼沈戰役拉開瞭帷幕。但是在這次持續時間較久的戰役中,決策的過程也曲折漫長。僅在毛澤東同東北前線軍事統帥林彪在重慶決策問題上的分岐就多達4次,整個遼沈戰役的決策過程實質上就是這4次分岐的產生和解決的過程。

  將帥初爭:攻北寧線還是打長春

  解放戰爭爆發沒多久,東北國民黨軍無論在戰略態勢還是在兵力數量上都開始陷入極為不利的境地,蔣介石猶豫是否要撤兵出東北。就在此時,毛澤東發電報給東北我軍前線領導人林彪、羅榮桓、劉亞樓提出:東北解放軍的下一步作戰應當是南下北寧線,阻止東北國民黨軍撤退,將其就地殲滅。對於毛澤東將東北國民黨軍就地 殲滅的建議,林彪並無異議。但在如何阻止國民黨軍撤退的問題上,林彪卻有著自己的看法。林彪認為長春等地的國民黨軍若被我軍抓住,蔣介石就不會下決心撤退。因此,他向毛澤東提出先攻打長春。當然,毛澤東的辦法更利於全殲敵軍,但也要冒較大的風險。畢竟當時東北地區決戰的條件還沒有完全成熟。東北我軍無論從兵員數量、戰術素養、武器給養等各個方面來講都還遠遠沒有達到預定的要求。後來38東北解放軍在5月份試攻長春尚且遇到困難,林彪不得不暫時放棄攻打長春。

  攻長春:快速攻下還是長久圍困

  1948年,長春國民黨守軍出於搜集糧食和保護大房身機場的目的,主動向長春西北出擊。解放軍乘勢追擊,國軍退回城內,解放軍強攻不成,損失較大。因為長春久攻不下,我軍的信心受挫,為瞭打擊國民黨軍士氣,毛澤東希望林彪快速攻下長春。而林彪出於對強攻會帶來大量損失的考慮,堅持長久圍困長春。毛澤東沒有立即提出反對,而是對我軍傷亡情況、長春外圍工事是否奪取以及打堡壘戰術的改進情況等細節性問題進行詢問,並詳細介紹瞭徐向前率部攻克臨汾的經驗。但林彪並沒有從中認識到攻占長春的重大意義。

  矚目北寧線:迅速南下還是華北首先出兵

  東北解放軍開始對長春的長困久圍之後,衛立煌始終不肯出兵解圍。如此一來,東北解放軍既不敢攻城,又無法實現打援計劃,造成我軍兵力之極大浪費,這剛好符合蔣介石牽制我東北主力的意圖。為此,東北解放軍委決定執行毛澤東之前提出的南下北寧線方針。不久,東北解放軍領導人又提出由華北軍區派兵圍攻大同,牽制國民黨軍傅作義部。但林彪堅持不肯南下,要求華北軍區先出兵。為此,毛澤東極為不滿,致電批評林彪。

  林彪對攻打錦州舉棋不定

  錦州是北寧線重鎮,如能予以占領,即可對衛立煌所部形成關門打狗之勢。但林彪率領的東北野戰軍並沒有進攻錦州,而是將關內的承德、張傢口、唐山和保定等地作為進攻目標。毛澤東就此問題致電林彪等人,並一針見血指出:“我們覺得你們應當首先考慮對錦州、唐山作戰。”但在此後長達一個多月的時間內,林彪始終沒有將錦州作為作戰目標。後來,毛澤東在回復東北野戰軍電文中再次指出:東北野戰軍作戰重點“應放在衛立煌、范漢傑系統”。此次提醒發生在東北野戰軍業已擬定南下北寧線計劃之後,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林彪終於在9月6日表明瞭自己服從上級的指示攻打錦州。

  大戰在即,率軍的指揮官卻搖擺不定,確實是一件比較讓人擔心的事情,因此毛澤東對此反應強烈也是情有可原。林彪在決策上的猶豫始終是因為他考慮得太多、想法太保守所致。

  以上就是對遼沈戰役上林彪為何在決策上猶豫的有關介紹,如想瞭解更多詳情,敬請關註中國!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