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蚌會戰驚天巧合 古今中外戰爭史上極為罕見

2016-08-13 16:22:42

  第三階段,杜聿明集團的邱清泉兵團、孫元良兵團和李彌兵團及徐州“剿總”直屬部隊,本來可憑借徐州城高墻厚,工事完備及經營多年的攻防設施、 特別是外圍的有利地形與解放軍對峙周旋。可是,他們卻不顧解放軍已經重兵壓境而離開徐州,向永城方向撤退。這是一支龐大的軍民混雜的逃亡大軍,人員擁擠, 行動遲緩,四天隻走瞭幾十公裡。但如果認定方向毫不遲疑,堅決一心互相掩護向前滾進撤退,或許不至於全軍覆沒,可蔣介石卻命令他們臨時改變方向去解救被圍 困在雙堆集的黃維兵團。杜聿明、邱清泉、李彌、孫元良等指揮人員又不敢違背上司命令,就這樣又在行進中被追擊而來的解放軍華野部隊包圍起來。同樣經過瞭圍 困、壓縮的過程,各兵團被解放軍各個擊破,最後在突圍中被全部殲滅。

  縱觀三個殲滅戰,總體模式大致相同。即國民黨軍都是在行進中被包圍,都是經歷瞭一個“固守待援”而“無援”或“不能援”的過程;都是在解放軍逐步壓縮 包圍圈的過程中兵力被逐步消耗,最後被迫突圍而被全部殲滅。這三個階段的戰場都是平原作戰,都是以運動戰開始,以陣地戰結束。解放軍循著“追擊—包圍—壓 縮—總攻—全殲”的模式。國民黨軍則循著“行進—被圍—固守—突圍—被殲”的模式。三個戰場,無一例外。

  這樣空前的、大規模的戰役,作戰模式竟如此相似,在古今中外戰爭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

  以上是關於淮海戰役的相關信息,如你想瞭解更多戰役信息,敬請關註中國歷史我那個!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