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江陰海戰簡介和結果

2016-08-15 21:39:44

  抗日戰爭時期,在江陰海戰的戰役上,我國海軍為瞭保衛我國江陰封鎖線而損失慘重。這也是當時罕見陸海空三棲立體作戰。那麼關於江陰海戰的導火索和地點,想必很多人還不是很清楚,下面就由中國小編就為你講解江陰海戰發生的時間和原因。 

  江陰海戰的時間:1937年8月16日-12月2日

  江陰海戰的地點:江陰長江口

  江陰海戰的軍力:中海軍2.8萬人;日海軍12.7萬人

  江陰海戰的原因:江陰成為滬、寧國防工事的陸海軍佈防支點,長江江防作戰中的總樞紐。在上海開戰之後,日軍也高度重視江陰要塞的戰略地位。日方認為,集結在江陰要塞的中國海軍艦隊不僅阻礙南京方面的空中作戰,其遠程大炮的火力還威脅到沿長江下遊行動的日軍艦艇,因此無論是因為空中作戰還是封鎖中國東南海岸的需要,均須將中國艦隊殲滅。

  1937年9月下旬,日本海軍增派艦隻70多艘、飛機300多架和戰鬥人員10萬人,力圖打通江陰防線。最慘烈的戰鬥發生在1937年9月22日和23日,日海軍輪番轟炸中國海軍及岸上陣地,旗艦平海號遭到80架以上飛機的轟炸,平海號的姊妹艦寧海號也遭到至少70架次飛機的轟炸。

  1937年9月22日,天氣陰沉無風,江陰戰役中最殘酷的部分揭開瞭序幕。

  上午10時20分,瞭望臺發出空襲警報,各艦炮位隨即進入一級戰備。5分鐘後,傳來緊急警報,片刻18架敵機出現在視野中,由下遊向“寧海”、“平海”兩艦左舷方向撲來——這是屬於日軍“加賀”號上原陸基第2聯合航空隊第12航空隊的92艦攻12架和95艦戰6架。

  兩艦艦舷的機炮立即調整射擊位置,將炮口對準鉆過江陰峽口幾乎呈水平狀超低空撲來的敵機。 日軍此次采用的是集團轟炸戰術,18架飛機組成緊密的隊型撲向“平海”和“寧海”艦。海軍各艦與江陰要塞立即對空猛烈炮擊。日軍機群在火網中突然分編為兩隊,第1隊由東南向西北,第2隊由北而南,以倒“V”形大編隊向艦隊兩面夾擊過來。

  第1隊日機冒著猛烈炮火撲向艦隊上空,堅決保持隊形並禁止個別投彈。“平海”、“寧海”、“應瑞”、“逸仙”艦與要塞的防空火炮猛烈射擊,均未能擊落敵機。第1隊日機漸漸逼近並降低高度,終於到達艦隊上方的攻擊陣位。

  第一批10多枚60公斤炸彈落在“平海”艦與“寧海”艦之間,沖起一陣紅光,繼之以天崩地塌的一聲爆炸,激起巨大的水柱,竟將“平海”全部船影遮住。這些落在“平海”左舷的近失彈雖然沒有傷及艦體,但是破片對甲板上的人員和僅有薄弱裝甲防護的裝備造成瞭巨大損害。艦首錨鏈艙受損,第2高射炮位被破片摧毀,炮手一等兵周兆發、槍炮上士陳得貴殉職,見習指揮高級防校畢業生高昌衢少尉見炮位槍炮兵全部負傷,奮不顧身,親自操炮射擊,也壯烈殉國。

  前部米艙開始浸水,艦尾亦被多塊破片擊中,正在發令的艦長高憲申腰部受創,傷勢甚重,但他命人找來繃帶,將傷死死纏住,堅守在指揮位置。

  “寧海”號艦尾亦被彈片擊中。第一攻擊波轉瞬即逝,中國炮火未能擊中敵機。 第2隊日機見第一波攻擊得手,從上遊鉆過雲層,以“平海”為目標再次進行水平投彈。20餘枚炸彈發別落在“應瑞”艦前後以及“平海”、“寧海”艦之間。“平海”艦的艦尾又遭到近失彈碎片擊中,第1炮位見習指揮孟漢霖殉職,機槍手負傷。汽艇舵手二等兵鄭禮湘看見機槍無人操作,奮不顧身地沖向機槍,手握到槍柄時胸部即被擊穿,壯烈犧牲。

  再撲身向前搶槍的帆纜中士嚴祖冠也被破片擊中殉職。正修理機槍的槍炮上士張玉成身負重傷。做為第二轟炸目標的“寧海”艦也有兩名士兵負傷。

  這次投彈也擊傷瞭“應瑞”艦,致使該艦的左魚雷發射管被擊穿,前桅與艦側鐵板被擊穿十餘孔,並有士兵三員負傷。 中國防空炮火仍無斬獲。 11時30分,警報聲再次響起,“加賀”號上海基第2航空戰隊的6架96艦攻片刻便飛臨要塞上空,首先向“寧海”號發起攻擊。此時中國海軍各艦高炮存彈量已經不足,但仍英勇地開火迎擊。在彈幕中敵機被迫提前投彈,數十枚250磅重型炸彈均落在“寧海”、“平海”兩艦附近,無一命中。但是這批重磅炸彈的威力卻使“寧海”軍艦的船舷及甲板被擊穿10餘孔,水兵4人被炸成重傷。“平海”輕重傷十數人。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