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5 21:43:43
割讓十六州包括哪十六州?這十六州包括:幽(今北京)、薊(今天津薊縣)、瀛(今河北河間)、涿(今河北涿州)、莫(今河北任丘)、檀(今北京密雲)、順(今北京順義)、新(今河北涿鹿)、媯(今已為官廳水庫淹沒)、儒(今北京延慶)、武(今河北宣化)、雲(今山西大同)、應(今山西應縣)、寰(今山西朔縣東北)、朔(今山西朔縣)、蔚(今河北蔚縣)。整個地區東西長約六百公裡,南北寬約二百公裡,面積十二萬平方公裡,正好相當於一個朝鮮。
公元936年春夏之交,駐紮在太原的後唐帝國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終於跟他名義上的小舅子——皇帝李從珂鬧到瞭徹底翻臉的地步。跟皇帝翻臉就意味著造反,後果當然很嚴重:他的親弟、堂弟、兩個兒子在首都洛陽被殺,而皇帝派出的數萬征討大軍正從各路撲向太原。
以石敬瑭的兵力是根本無法與後唐大軍對抗的,情勢看起來十分危急。但石敬瑭並沒有驚慌,他是提前想好瞭應對之策才撕破臉皮的,而且他的計劃還不隻是抵禦後唐的進攻,他要滅唐自立——當然不是靠自身的力量,而是靠契丹的幫助。
計劃順利實現,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禦駕親征,不但為石敬瑭解瞭太原之圍,而且幫助他一舉平滅後唐,建立後晉,自己做上瞭皇帝。而作為報答,後晉向契丹稱臣,兩國結為父子之邦,行父子之禮,同時向契丹割讓燕雲十六州。
石敬瑭由此成為瞭整個中國歷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人物之一,千百年來一直是“兒皇帝”和“賣國賊”的最佳形象代言人。其實,更客觀公平地來看,在五代亂世,一切僭越亂倫皆已司空見慣,石敬瑭身為沙陀人(西突厥的一支別部),所侍奉過的後唐三姓四任皇帝中,就兩次出現兄弟間反目成仇、興兵奪位的情況,所以於他而言,帝夢心切者不擇手段取之,沒什麼不能接受的。甘願認賊為父確實無恥,但今人指責他“置國傢民族的利益於不顧”,也實在是有些要求過高瞭。
事實上,中原王朝即使是在強盛如漢唐的時代,也都出現過對外族稱臣、和親或納貢的情況。漢初在軍事上無力與匈奴對抗,自高祖劉邦起便靠著與匈奴和親來避免戰爭(實為變相進貢),和親政策歷經文景二賢,直到漢武大帝劉徹在位十多年以後才廢止;唐高祖李淵及唐太宗李世民也是靠著向突厥稱臣才得以創建帝業;而唐肅宗為瞭向回紇借兵,以從安祿山的叛軍手中收復京都,更與回紇簽訂過“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女子皆歸回紇”的恥辱條約。石敬瑭遺臭萬年的重要原因在於他的後晉帝國太過短命,根本沒有機會在治史時通過“技術處理”來掩蓋污點,而他割讓燕雲十六州之舉,對後世的影響又實在太大,在此後至少四百年時間裡直接改變瞭中原王朝的命運,自然不容易被後人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