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的黑洞

2016-08-15 22:53:16


The Anonymity Experiment, by Catherine Price, from Popular Science《匿名實驗》

2009/10/12 SOSP2009 竹人 攝於美國黃石公園邊上的小屋

“匿名實驗”,多好的一個名字。想做地下黨或者已經是地下 黨的同學們,祝賀你,找到你的必讀文章瞭。

Automatic Teller--Banks sell lists of information that you’d think would be kept private—transaction histories, bank balances, where you’ve sent payments—and can continue to do so even if your account is closed.

這個實驗的目標是要和這個世界躲貓貓,失蹤一整個星期,不留下一點可以被Google到的蹤跡。 不過我得先劇透一下,這文章是個文科女寫的。

歧視文科女?嗯,不是這個意思。

文 科女做實驗,也會一二三四,仔仔細細。問題在於,等到該交結果瞭,她會寫上一堆情感數據:哎喲,累死啦痛苦死啦折騰壞啦。你不能說這些沒用,應該說還相當 重要。問題在於,實驗結束之後,Catherine都沒有去復查下數碼世界裡到底有沒有留下一點痕跡,到底是不是留下瞭一點可以被Google的尾巴。相 當虎頭蛇尾。

換個題目或許更合適些:“體驗匿名”,“The Anonymity Experience”。

Masking on the Web-- If masking your cellphone number is difficult, hiding your online activity is nearly impossible.

在 這個電腦和人腦已經千絲萬縷地接駁在一起的時代,想要匿名非常困難,幾乎不可能。(喂!那個地下 黨同學,得意什麼呢,趕緊把網線和電源拔瞭!)你要把自己渾身上下打扮成阿拉法特那樣去對付那些無處不在的攝像頭。還不能有固定的手機號,那麼買新手機卡 的時候留什麼身份號呢?所以要先去搞張假身份證……

提醒你下哈,和假證小販接頭的 時候你那一身阿拉法特皮不招來警察叔叔才奇怪呢。

所以在網絡監管“有關部門”工作的 朋友們很得意。比你們得意的人還有,據說國外的一些匿名服務的後臺老板也是山姆大叔這樣的政府——這不就一網打盡瞭?

anonymity

對於我,匿名從來不是個問題:為一個無解的問題去煩惱不值得。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不在我,在你 們。

我的意思是說,我明白八卦是人的天性,不過怎麼真有那麼多人願意花那麼多的時間 去互相八卦呢?不光八卦,還會人肉搜索,一定要把人找出來才行。

好吧,那就拜托幫我 人肉一下Catherine。沒別的意思,我隻是想讓她把實驗數據給補上……

You're Being Watched


The Sky is Falling, by Gregg Easterbrook, from The Atlantic Monthly《天塌瞭》

Comet Mc Naught Over Santiago

告訴大傢一個不怎麼新鮮的新聞:天(又) 要塌瞭。走迷路的隕石或者彗星要來砸場子瞭,場景請參見電影《深度撞擊》(Deep Impact)。

地球被天外來石無端Kiss當然不是第一次。那麼,從地表現狀能不能反推出這樣的親吻有多少次,有 多頻繁?

第 一個問題比較容易答。隻要你有足夠的耐心,騎著你的鼠標在Google Map或者Bing的Virtual Earth漫遊世界,慢慢查看,就能數個八九不離十。當然,別忘瞭要跳過最近制造的一些大坑——比如鳥巢。然後,對撞擊現場的礦物碎片做年譜分析,就能估 算出頻率。

但這個答案是正確的嗎?

—— 大陸地表不等於地球地表,你忘瞭數海底瞭。事實上,這個星球70%的表面都是被海水覆蓋著的。指出學界這個毛病的是個很靠譜的女地球物理學傢Dallas Abbott。根據大陸地表的數據可以推算出海底的隕坑數量大概在100左右,在短短十年中Abbott和其他科學傢就找到隱藏在海底深處的14個大隕 坑。

隕石和彗星的大小,進入大氣層的速度和角度,都和撞擊後果緊密相關。大部分的 石 頭還沒到終點線就壯烈瞭,但有些在半空中爆炸也會極有殺傷力。公元前五百多年一塊直徑三百米的空中來石以每小時五萬英裡的高速擊中澳大利亞北部的海灣,相 當於一千顆原子彈的威力,那年的夏天寒霜覆蓋瞭中國地區。1908年西伯利亞被一顆直徑隻有三十米的隕石擊中,也承受瞭相當於幾百顆廣島原子彈的威力。

ASTEROID 243 IDA, about 35 miles long, and its moon

落在海面上的石頭會震蕩出大海嘯,海嘯的水墻在向陸地的推進中越來越高,越來越快。而波谷處水會被全部吸幹。那場景,猶如聖經中的摩西分開 海水,在瞬間報廢瞭多少“直到海枯石爛”的誓言。

探測和觀察近地球物體 (NEO:Near Earth Object)在最近二十年比較熱。總的來說,探明的數量遠遠超過瞭原來的估計(見http://neo.jpl.nasa.gov/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