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的黑洞

2016-08-15 22:53:16

最近我一直在回憶我信用卡的密碼,因為半年 沒有刷過卡,把修改過的密碼給忘瞭,我幾乎試過瞭所有組合,還是想不起來。我就奇怪瞭,那一塊記憶的碎片消失在瞭哪裡?它會不會哪一天突然被我找到呢?讀 到“科學松鼠會”一篇關於《記憶的黑洞》的文章,我想起那時用到的數字組合是一念之間的,之後又沒有 再使用過,那意味著,這個密碼我將永遠找不回來。

原文:竹人——[美國科學寫作精選導讀八] 記憶的黑洞

“存在一個最佳的溫習時刻,把馬上要掉進記憶黑洞的東西再撈上來,如此往復。奇妙的地方在於,遺忘曲線會越來越平,也就是說下次溫習的時刻會越推越遠,等到超 過你的生命線,那就是(對你而言的)永久記憶瞭。”

記憶是一件奇妙的事,你以為你會永遠都記住的,其實反而會以最快的速度消失,當你以為你 已經全部忘記瞭,它就會跳出來折磨你。

記住的,其實就是遺忘的。當記憶以越來越慢的速度滑進黑洞,於我來說,已是永恒。

before sunset 一部關於記憶的電影

Want to Remember Everything You’ll Ever Learn? Surrender to This Algorithm, by Gary Wolf, from Wired

《不再遺忘》

學 習一門外語很辛苦,要讀,要寫,要背,周而復始,永無止境。最打擊人的莫過於被一個似曾相識的詞卡住,而你記得,明明上星期還查過、背過這個詞!

相信每個人都被這麼折磨過,而且不獨咱們中國人——包括本篇的主人公——波蘭人Piotr Wozniak還是個大學生時候,也很惱火為什麼每天都有一堆看著面熟的“生”字來煩他。

wozniak

你會怎麼辦呢?當年,為瞭對付GRE,我曾經一口氣在兩個星期內背瞭一遍厚厚的新英漢詞典,累得 頭昏腦脹,考完試以後,拍拍手,這些詞兒就像鳥兒一樣飛走瞭。

牛人和常人不一樣的地 方就是有牛脾氣。Woziak的直覺是他沒找到記憶的方法。所以,他不厭其煩地一遍遍地背,記下什麼時候去溫習最有效,慢慢琢磨出一套公式,然後寫程序讓計算機來提醒他什麼時候該溫習。

可能你覺得Woziak教授很牛,你要知道比他牛勁 更大的還大有人在。早在一個多世紀前,還有個人做瞭同樣的記憶實驗,拿一堆瞎編的詞(Nonsense-String)來硬記,這個實驗一直持續瞭三年。

就像所有偉大的猜想和理論一樣,他的結果是那麼簡單:最佳溫習時刻,就是你差不多要遺忘掉的那一 刻。

wozniak_graph

就像上面這個圖所顯示的:存在一個最佳的溫習時刻,把馬上要掉進記憶黑洞的東西再撈上來,如此往 復。奇妙的地方在於,遺忘曲線會越來越平,也就是說下次溫習的時刻會越推越遠,等到超過你的生命線,那就是(對你而言的)永久記憶瞭。

而上面散佈的那些復習點,在時間軸上的分佈是有一定規律的,這就是所謂的“間隔效應 (Spacing Effect)”。

學 界的判定是,這個理論有趣而無用:怎麼去度量和確定“將要遺忘的那一點”?就這樣,好端端的一個結果就爛在學術圈裡瞭。而這,又恰恰是Woziak的福 氣:正所謂無知者無畏,趕的點好,用上瞭計算機這個工具,不然鐵定又是一個斷腕的壯士。他自創的記憶軟件SuperMemo極有口碑,不信你去搜索一下。 相比之下,很多記憶軟件走的是沒有根基的旁門左道,讓你感覺爽,其實沒效果。

即便 有軟件輔助,要緊的仍是如何把要記的內容交給電腦,然後老老實實遵守復習規則。怪人Woziak之所以怪,是因為他癡迷這套規則,以至於他要躲起來不受打 擾——他忙著呢,忙著記憶。理論上說,大腦容量足夠大,裝得下所有的知識,這正是Woziak的野心。

當然,記憶超強、旁征博引的不見得就聰明。事實上,胡亂吊書袋的人經常讓我面對著他產生插滿翅膀的 一團廢氣的幻覺。在某個博裡我談到在798聽講座的經歷:

“…… 可巧我那個時間段正碰上一個評論傢,不記得說什麼,印象最深的是滿世界地吊書袋。“這個某某在這裡說”,“那個某某指出”。絕的是結尾:“我引一句X的話 來總結……”我以為完事瞭。這博導到底就是不一樣:“但我再引一句Y的話來反駁X:……”靠,差點暈過去。甲之矛,乙之盾,就是沒他什麼事。”

記憶力超強的人不見得聰明,但聰明人應該懂得怎麼去記憶。前提是第一要自律,第二要……還是自 律。否則就會像我一樣,寫到這就會問:同學們,我說到哪兒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