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是怎樣煉成的

2016-08-15 22:55:34

寧可在 本科的時候發幾篇灌水小文章也比苦讀十年期待一鳴驚人強。一提基礎科學,有人總說”板凳要坐十年冷”,這種思想完全不適合現代化科研體系。坐 十年 板凳的運動員國傢隊能用麼?馬俊仁當年是一般比賽不參加,專門參加奧運會世界杯一鳴驚人結果人傢懷疑你是不是服用禁藥啊,一旦有點小事整個隊伍居然崩潰 瞭。這種做法現在已經被淘汰。正確的做法是象現在劉翔這樣有什麼大獎賽都去,追求一個穩定的成績。

科學工作者就好像運動員一樣,需要不停的 比賽,而不是不停的看錄像。

附:尼采對天才定義

對於一個偉大而精致的靈魂,一般人很容易用「天份」兩個字打發。貝多芬、莎士比亞、李白、張大 千……的產生豈是偶然的?若非一種內在生來賦予的質素作用著,他們又怎能超凡脫俗?高高的才情,不是凡夫俗子能企及的。

但,尼釆不認為這樣,依尼釆的意見,以一般人所謂的「天才」的解釋,簡直侮辱瞭那些勤奮的工作者, 他說:「有許多各式各樣的偉人,從沒有哪種天賦,但他們的成就太偉大瞭──化為:天才(如人所雲)。」*註1這 句話裡至少有以下三種意義:

1)否定俗謂的「天才」。

2)藝術傢(文學傢)──各式各樣的偉人不是先天的,而是經驗的。

3)尼釆引用瞭俗眾「天才」的名詞,卻否棄瞭它俗謂的意義。這裡面也蘊含瞭他的自負與抗議──他感到自負,因為他瞭解成長的過程;他抗議,因為 俗眾用一個名詞就抹煞瞭竭盡心智的耕耘。

尼釆認為,這類光輝成就的由來,全出自「嚴肅的工作態度」,由於有充分的耐心與毅力,能夠不好高 騖遠,腳踏實地,瞭解本身與工作對象的特性,如此而已。

在最初,他隻是一個搜集者,一個學徒,一個工匠──在既有的基礎上,不欺騙別人,也不欺騙自己; 不眼高手低,不自命不凡地想一下子跳在半空中自以為神。他由辛勤的學習中,將知識與經驗累積到某一極限,便起瞭質素的變化,於是,「自我」在混沌中出現 瞭,個性也突顯出來,觀察的眼光日益新異敏銳,逐漸在平庸的、現實的外貌,看出其緊密的內質,找出普通事物內裡隱伏著的關連,而一瞬間抓住瞭整條鎖鏈的關 鍵──我們一般人沒有經驗過這種過程,便以「天才」兩字掩飾自己的懶惰和低能,而沒發覺「天才」這質素與我們的距離曾如此貼近,以至於可以將它簡短地定義 為﹕

「天才是長期的忍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