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是怎樣煉成的

2016-08-15 22:55:34

今天升級一 下,大傢都看瞭把孩子培養成普通人吧,是不是很有道理?我想,小的時候應該是這樣,如果上瞭高中以後,就應該把他當天才來訓練瞭。

看看同人於野寫的“天才訓練指南”吧,這裡節選一部分。

前不久溫傢寶又在呼籲出學術大師瞭。我國在基礎 科學方面的水平可能比足球強不瞭多少,改革開放30來年瞭也沒出個諾貝爾獎,一句話就是缺天才。為瞭培養天才連少年班的主意都出瞭,怎麼就是不行呢?心理學傢 Anders Ericsson 的這項研究從技術角度解決瞭這個問題。研究覆蓋瞭從職業運動員,藝術傢到程序員差不多所有需要天才的領域,出版瞭一本900多頁的書,結論是天才還真是練出來的,但是關鍵在於怎麼練。

想要訓練一個天才絕不是整天苦練就 行,你需要的是 “deliberate practice(刻意練習)”:

- 每次訓練有明確的目標
- 獲得即時的反饋
- 既要註重結果,也要註重技術

我想在這裡對比一下我國對理工科大學生的訓練,看看是否滿足這些要求。

首先我國理工科教學根本沒有明確的目標。這裡所說的目標是一次訓練中要 達到的具體的小目標,並不是說什麼拿諾貝爾獎這樣的人生理想。科學教育的正確目標可以是將來搞科研需要這個知識,可以是學會這個技術去使用它。但我國教學 中,學生學習的目標不是知識本身,而是課本,不是這堂課我領會瞭什麼思想,而是這堂課有什麼知識點有什麼公式要背,換句話說是考試。有些學生不屑於為瞭考 試學習,自己看書的,往往因為缺乏指導而茫然,不知道看這本書的目的何在。

“即時的反饋” (immediate feedback) 是我國訓練學生中最缺乏的一個方面,越是高端人才的培養中越是如此。如果說高手們有什麼成功秘訣,我猜就是這個即時的反饋。一個事實是醫生們離開醫學院以 後,除瞭手術臨床醫生以外,其他專業的,比如看透視圖的那些醫生,他們的水平隨時間在減弱,原因就是缺乏立即的反饋。就好比練武功,一招一式都需要有人隨 時糾正,不對馬上改別把錯誤動作形成習慣。在科研領域,這意味著你搞科研的時候需要一個好導師隨時告訴你你幹的這個活怎麼樣。中國缺乏好導師,而且往往還 一個導師帶30個學生,誰給你反饋啊?
反饋還意味著需要跟同行隨時交流切磋,別人怎麼做的,你這麼做人傢怎麼評價等等,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需要經常跟高手開會,開會的時候還必須經常討論。而國 內的情況一方面會議就不多,開會的時候還大傢都客氣不愛提問。美國開學術會議除瞭發言以外廣泛采用 poster 形式,實際上在討論工作方面往往更有價值,而國內可能還沒有采取這樣的形式。

這個技術還告訴我們想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就應該經常在網上發帖,以便獲得反饋。

“結果和技術”,最起碼的要求是你得自己訓練,而不是看別 人練。站在場邊把姚明的技術統計倒背如流也沒用,關鍵得自己上場。我國訓練學生搞科研的做法是不搞科研,搞”課”研。請牛人來講最新最強的理論,而不是強 調讓他們盡可能早的參與到科研活動中去,這就好比給北京青年隊看NBA錄像一樣,培養出來的全是專業球迷。美國學生隊不是自己直接搞的領域可能不太瞭解, 也可能不知道最近 Witten 發瞭什麼文章,但他自己的小小領域內,他可能大二就開始幹瞭。

很多人甚至喜歡評論課本,這本書寫得好,這個人是牛人,陶醉在對課本的欣賞之中。在美國上課沒見過任何一個老師贊美課本的,一線人物幾乎沒人寫課本,所有 課本都隻不過是工具書,最終目的是為瞭科研這個結果。一切技術應該是為瞭科研服務。

“技術”是說你的訓練得得法,這同樣需要高人的指點,而 且你還得聽從人傢的指點。

對比心理學傢的研究成果,可見我國科學教育為什麼不行瞭。我國這種緣木求魚的教育方法最終培養出來的都是精通”基 本知識”的”科學的傢”,而不是” 科學傢”。說到底就是兩個字:實踐。毛澤東說在戰爭中學習戰爭,解放軍很多高級將領文化程度一般,為什麼總能打勝仗,靠的就是在實踐中學習。學習科學知識 不是為瞭考試,不是為瞭耍酷,不是為瞭有談資,是為瞭搞科研。美國大學裡面的技術課程一學期讓學生做好幾個 project,完全是追求學以致用,逼迫學生為瞭完成 project 而學習知識,其中還有小組合作,跟真正的科研沒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