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抄習,所以抄越!

2016-08-15 23:12:33

來自:幻風閣|Kent.zhu's Blog
原文:我是這樣抄襲著做產品的

是的,我是個抄襲型的互聯網產品設計師。

這點我毫不否認,如果某個產品模塊我不會設計,我會毫不猶豫的拿我競爭對手的或者類似的產品來進行抄襲。然後把做出來的東西交給我的用戶來做檢驗,最後修改與完善。

我的抄襲過程大概是這樣的:

1)求同

拿到某個需求之後進行分析,並與我腦袋中儲存的我用過的我見過的產品進行比對,如果沒有就去搜索。發現我現在做的產品和我之前用過的產品的相通點。

2)存異

認認真真的使用一次存在與我現在做的產品相通的產品,去看大傢對他們產品的反應,以及我用我自己的觀點和掌握的知識做出判斷。看哪些是他們做的優秀的,哪些是他們做的不好的,哪些是對他們而言可行但是卻不能放在我的產品上的。

比如,Gmail的郵件功能做的很強大,防spam模塊也很贊,但是,類比這個去做電子商務網站的郵件系統,那就絕對是得不償失瞭。

3)組合

研究完所有類似功能的產品之後,我會發現A傢的未登錄提示做的很贊、B傢對於文案的優化很合人心、C傢的信息架構很牛掰。然後我需要做的就是把A、B、C三傢的優點做綜合,然後分開抄襲。

是的,完全抄襲一傢的產品是低級的抄襲,也是不認真的抄襲。

4)優化

也許D傢的類似產品的創意很棒,但是做出來的東西實在太爛瞭,用著超級不爽。我就會選擇把他的創意抄襲來,然後進行優化。

比如,之前做電子商務平臺商鋪系統的時候,有個小站搞瞭個“鄰傢鋪子”的小功能。但是,點擊“鄰傢鋪子”按鈕的時候他隻是對所有的店鋪進行一個按順序的在 新 頁面打開而已。我覺得這個創意太牛掰瞭,但是這個設計太糟糕瞭。於是,我也做瞭個鄰傢鋪子的模塊,我把規則修改成從與當前用戶瀏覽的該店鋪的同類店鋪中隨 機打開一傢進行展示,既達到瞭鄰傢的目的也做到瞭契合用戶興趣。

5)修正

當把這些抄襲來的東西進行拼裝之後,屬於我的抄襲作品就出來瞭。它看著像是披著A產品的皮,拿著B產品的刀,走著C產品的步子,還比D產品多戴瞭頂帽子。但是戰鬥力如何則是由我的用戶說的算。

快速上線之後,通過後臺流量的監測、用戶的回饋、相關領導的意見等等就能知道這個組裝出來的傢夥是變形金剛還是坨泥巴瞭。這個時候你也知道問題點出在什麼地方瞭,迅速做出判定,然後修改之。

概括來說,這就是我的產品設計迭代理論。個人覺得互聯網的產品設計首先是個快速迭代的過程,其次是個不斷的被抄襲、抄襲、再被抄襲這麼一個大的迭代過程,整體來看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而決定你是否能夠成為一個優秀的設計師的條件是,你是否能“抄越”。因為抄習,所以抄越!

當然,不排除你是天才的產品設計師的可能,那麼,如果你是個完全就隻按照自己腦子裡的設計想法去設計而不會參照任何其他人的產品的設計師,請,盡情的鄙視我吧,我完全真誠的接受你的鄙視!

附註:“抄越”一詞我從我們團隊的一個美女那聽來的,後經bian和白鴉同學的演化就成瞭,“因為抄習,所以抄越!”

最後,用畢加索的一句話結尾:Good/Bad artists copy, great artists steal——Picasso

閱讀.P.S:我支持原創,隻有原創才有生命力;如果不能原創怎麼辦,那麼就學習,借鑒並尊重原創者;我想,我們的學習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吧。這裡再引用一篇“世界博覽”中的文章——日本,模仿大國到創新強國,哎!雖然不喜歡日本,但某些地方他們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人們一直認為日本是創新型國傢,實際上日本早年一直是善於模仿起傢的。

2008年10月,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頒獎儀式在瑞典斯德 哥爾摩隆重舉行。看到獲獎結果時,人們驚奇地發現,在最重要的兩個基礎學科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名單上,竟然有4位日本科學傢榜上有名。美籍日裔科學傢南部陽 一郎、日本科學傢小林誠和益川敏英分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日本科學傢下村修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一個國傢有4位科學傢在同一年獲獎,這在諾貝爾獎歷史上,除美 國外,其他國傢十分罕見。當日本上下為之雀躍之時,人們不禁又提起“日本民族究竟是一個擅長模仿的民族還是一個更擅長創新的民族”這個爭論多年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