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後”與“小蜜”

2016-08-15 23:17:11

通常在缺乏目標和信心,或者感覺迷茫慌亂的時候,就會開始下意識的反復刷新Tweetie,這時候甚至不在乎看到的是什麼,隻要仍然有很多人熱熱鬧鬧的你一言我一語,便立刻覺得安心不少,人丁稀少時則焦慮莫名,似乎大傢都去瞭另一個好地方,偏偏沒帶我。

這大概和有的人喜歡呼朋喚友找一大堆人湊到一起,以便自己能踏實的坐在人群中發呆的心態差不多。

從技術層面上看,Twitter的確提供瞭發佈和獲取更多信息的便利渠道,而且近乎實時。但問題是,我們需要的,真的是信息本身嗎?還是"獲得信息"的感覺?

昨天和張亮聊天時談到,閱讀正在變淺,很多時候,我們也許隻是在尋找隨便一些東西,來填滿那些被認為應該用於"閱讀,或者接收資訊"的時間而已,基於信息焦慮所引發的需求與真正對世界所持的好奇心是有所不同的。

這可能是一種恐懼,面對巨大且不確定的世界,大多數人無法避免這種感覺的產生,隻有拼命增加節點的數量,把自己綁在一層一層的網中,唯恐捆的不牢就掉瞭。

寫到這裡,已經離題萬裡,好在也不是什麼命題作文,就把Twitter當成一個引子吧,Blog、Twitter這些看似歷史不長的創新產品,其實 都因為呼應瞭人類基本的心理需求,才得以被接受,孤獨的人很多,所以有瞭Blog,而怕孤獨的人更多,所以Twitter似乎在革Blog的命瞭。

也許,一人一世界,一樹一菩提,如果敢於並能夠享受孤獨,自己可以是世界的中心,害怕孤獨,就隻能做世界的一個節點,甚至一粒塵埃。

結論是:思考還是很重要的

曹增輝說:

剛讀完瞭reader,發現中文it博客,越發難見有思考的文章瞭,不求多深,但求思考,可惜。部分人停筆瞭,部分人更新頻率降瞭太多。沒有新鮮的中堅力量。相當多的精英們還是離blog很遠。

深有同感,2003年到2007年,是我記憶裡中文Blog的黃金時代,RSS Reader因此成為這幾年來每天必做的功課,可現在已經不太去看瞭,Blogosphere裡曾經那些積極、理性的思考日益稀薄,有質量的交流似乎也很 少見瞭,難怪不少人聲稱博客已然死去。

這和熱鬧的Twitter也許不無關系,在這裡,不再需要那麼多深思熟慮,人們熱衷於隨手發佈更多閑言碎語。

相對於書和傳統意義的文章、論文這種承載大塊、較完整信息的形式,Blog顯得更有活力,原因之一就是更自由,更簡短,承載的信息更加"碎片化"。而Twitter則幾乎走到極致,將信息直接撕成瞭"粉末"。

粉末固然容易吸收,但營養卻勢必要差一些的。

另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思考"越來越不被鼓勵。比如Webleon就認為:

覺得並沒有很好的回報來激勵思考也是很大的原因

而且單純的"思考"得到的,也許會是"負回報",檢討過去的想法,發現自己和許多人一樣,越來越趨向於實用主義,比如認為"idea如果不能實現,就是個P";聽到別人描述遠大理想和宏偉藍圖時,心中也常常輕蔑的嗤之以鼻,覺得你老兄八成做不到,空談何益?有這閑功夫,不如去做點實際的事。

這個想法主宰瞭我很長時間,非常具有欺騙性,一度讓我高興,覺得自己越來越務實起來,但其實不過是滑向一個極端而已,思考和行動本來就是兩件事,如同身體的行動不一定需要思考一樣(一些神經的反應),思考也絕對不代表一定需要後繼的行動,本身就是有價值的。

麥田以前博客寫的多些,記得就有不少人出言嘲諷,也許他們當時的想法,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