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後”與“小蜜”

2016-08-15 23:17:11

當我博客還沒寫熱的時候,微博就已經熱得發燙,很多人開始慢慢疏遠自己的“正牌皇後”,而跑去跟“小蜜”約會瞭。這其中一定存在著很多的奧秘,我們就來進行一下Blog與微博之間的對比吧!(引用的文章僅代表我個人觀點,我倒是很想聽聽微博重度使用者的聲音。)

子方兄說:寫博似打坐,微博像瞎嘮

事先聲明,本文非企圖抬高博客、打擊SNS,隻是個人對比博客與SNS進一步的切身感受。本人使用過的SNS,包括開心網、Twitter、飯否、微 博,非深度使用者。開心網用的時間最長,半年有餘,近期刪除帳號,自覺“窮開心”的成份居多。微博正在試用,最早的初衷,希望能夠follow些所謂意見 領袖或權威機構,能夠獲得及時而有深度的觀點或信息。後來發現,與初衷有差距,follow所謂觀點人士真不靠譜,俞敏洪在扮演唐僧,從人生到情愛無所不 包;潘石屹則太小資,居然在去機場的路上還發夕陽照。吳曉波也是,盡是匯報行蹤……

所以,微博實在是個瞎嘮的地方,對於名人而言,它是另一個show time,對於平民而言,是另一個窮開心的地盤。隻要願意,我們輕而易舉地接收各種雞毛蒜皮或惡搞嘰諷。我曾在Twitter發表過類似觀點,有個反饋值 得參考,某網民說——follow誰是你的決定,不要自己一頭紮到垃圾堆裡,還埋怨誰給扔的。覺得有理,接受批評。

因此,接下來要做的,是清洗微博裡的人群。《中國企業傢》的帳號不錯,盡忠職守,保留,牛文文也較恪職,談的大多是產業觀點,保留,《商業價值雜志》,不錯,每一則都有簡介,帶鏈接,很規范的格式,保留……

最終,算是把微博改造成為一個即時信息捕獲器,接下來,還需要把twitter也改造一番……

改造之餘,希望進一步談談標題的觀點,自認為該觀點已經涉及相對嚴肅的話題——人們如何成熟而有技巧地在互聯網中生存,或生活?

互聯網是個不帶有任何傾斜的開放網絡平臺,不傾斜的意思是互聯網上的資源對絕大多數人群都是開放的,而非現實社會當中以其它形式存在的資源對不同的人群具有不同的門檻。因此,網絡生存的技巧是我們需要探討的。

生存技巧的應用,是為瞭能夠更高效地利用這一平臺上的資源。垃圾時間有無價值,因人而異,人與人在事業成就上的差別,智力是非關鍵因素,就如郭 臺銘所說,事業成就的兩個敵人,一是時間,二是自己。娛樂匱乏的年代,遊戲機、武俠或言情小說可能屬於最無建設性的消遣工具,我們不需要太多考慮自制力的 問題。但現今時代明顯與過往不同,IT化與信息化的趨勢,讓虛擬娛樂變得如此的觸手可及,輕則影響工作,重則成癮。這一切,多少都有互聯網的影子。

互聯網是如何吸納我們的時間,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在門戶時代,新聞業會把刻意放大大量的擦邊新聞吸納點擊量,放大的手段包括標題黨、入口編 制等,這些手段至今還在應用;在網遊興起時代,這個不需說瞭;在自媒體時代,博客是前期,SNS是後期,名人博客與娛樂博客應該是前期的主流吸納工具,當 然其中是好壞參半,目前到瞭SNS階段,如何吸納?名人策略還是策略之一,但將極其有限,最終發展之道還是信貸草根式的自媒體力量,八卦與瞎嘮的力量將是 其中的主力。

不好好看著時間,將被卷入其中,並且成為制造人氣的工具。最終總結的生存技巧,應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時刻謹記自己來到這個世界不隻是為瞭找樂子,而是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二、深刻認識到瞎嘮在這個時代不一定需要面對面,很多情況下我們以為在做正事實際上是在瞎嘮;

三、定期梳理你的收藏夾、以及各SNS上的follow對象,保持各種信息接入端的潔凈;

四、認清一切打著社交旗號的SNS,包括開心網、人人網等,雖然溝通對象可能是你大學的同事,但沒有任何成立的理由認為一起上過學的就一定會有具溝通價值的思維火花碰撞出來。

Herock說:Blog是孤獨者的玩具,Twitter是怕孤獨者的工具

無意中翻到一篇07年寫的帖子,孤獨的人才寫Blog,重讀之後,發現原先的觀點沒有改變,但在這個Twitter及其Clone大行其道的時代,還可以增加標題裡的後半句。

不知不覺中,在Twitter上花費瞭越來越多的時間,這不是一個好現象,一定程度上證明瞭內心的恐懼感在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