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6 23:44:59
不過,可惜的是,中國的宏觀與微觀市場,都基於中國的歷史文化基礎上成型的,中國文化特征中,最為影響商業環境的,當屬關系型導向的社會組織結構。政府不作為、行業組織式微加劇瞭許多行業的標準缺失,這進一步讓非正常關系導向的資源配置方式盛行。
OK,上述出現瞭“標準”一詞,這是個關鍵詞,如果標準是依據客觀定出來的,那上述兩種能力就不會沖突,但如果標準缺失或者歪曲,就會得到相反 的結果。搞研究的敵不過搞關系的,這就是當前社會現象的證明。這一矛盾已經根深蒂固,嚴重歪曲瞭中國商業形態,也致使產生“500大”而不可能產生 “500強”。
而對個人在當前商業社會的生存與發展而言,就有可能面臨一個兩難的抉擇,保持清醒的客觀還是融入非正常的主觀?隻有極個別的人可以破解這一難 題,我相信馬雲和王石是其中的代表,但需要超凡的能力與百倍於常人的努力。更多的或許是懷才不遇的人(以致有“懷才就像懷孕”的說法,這一結果已經夠好 瞭),以及在半路上迷失自我的人(價值觀被侵蝕,這甚至可稱為絕對人群)。
成功的極致,有兩個極端,要麼做馬雲,要麼做賴。昌。星(比喻可能有不恰當,此隻為意指)。兩個極端都是徹底或接近徹底,或許痛苦最少,中間態的人 群,往往痛苦最甚。看對成功的衡量標準瞭,有些人以堅守價值底線為成功,有些人以大富大貴為成功,但中間態的總有缺損,要麼以道德換"機會",要麼以丟 棄"機會"固守道德。
閱讀PS:讀類似的哲學評論,很多人可能會思維飄浮。的確,深層次的思考是件很累人的事,但如果你想明白瞭之後,對你思考其他的問題是很有幫助的,所以我們在看類似文章的時候,可以多看幾遍,並進行獨立的思考。
來自:商業哲學評論——90%的人,要麼懷才不遇,要麼半路迷途
footer:
[1]劉墉:取與舍——
“取”是一種本事,“舍”是一門哲學。沒有能力的人取不足;沒有通悟的人,舍不得。
舍之前,總要先取,才有得舍;取多瞭之後,常得舍棄,才能再取,所以“取”、“舍”雖是反義,卻也是一物的兩面。
人初生時,隻知取。除瞭取得生命,更要取得食物,以求成長;取知識,以求內涵。
既然長大,則要有取有舍,或取熊掌而舍魚,或取利祿而舍悠閑;或取權位,而舍性命。
至於老來,則愈要懂得舍,仿佛登山履危,行舟遇險時,先得將不必要的行李拋棄;仍然嫌重時,次要的東西便得舍出;再有險境,則除瞭自身之外,一物也留不得。所以人到此時,絕對是舍多於取。不知舍、不服老的人,常不得不最先落水墜崖,把老本也賠瞭進去。
如此說來,人生是愈取愈少,愈舍愈多,怎麼辦呢?
答案是:
少年時取其豐;壯年時取其實;老年時取其精。
少年時舍其不能有;壯年時舍其不當有;老年時舍其不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