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規軍幹不過遊擊隊

2016-08-16 23:43:48

在計算機高手是怎麼煉成的中, 大傢見證瞭一位高手成長的艱難過程,也給瞭很多人鼓勵,但你不覺得哪裡出瞭問題嗎?為什麼一個人真正的成長不是從學校開始的,而是靠自己的領悟、堅持、努 力?我們也知道真正頂尖的計算機人才不是軟件的應用,而是核心系統的研發,那誰來承載這一大批的人才的教育使命呢?讓我們回到現實中來,看看計算機專業高 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

1999年全國高校第一次大規模擴招,到今天,整整十年的人才積聚讓計算機教育行業漸露疲態,進入人才飽和甚至過剩期,計算機專業已經成為高校應屆生就 業率最低專業之一。但縱觀人才市場,“硬過剩”並未出現:各類IT培訓機構層出不窮,陸續輸送大量計算機人才;招聘網站IT職位的招聘更是持續火爆,供不 應求。為什麼高校計算機應屆畢業生不再受青睞,甚至畢業後需要參加培訓機構“重修”?十年光環下的高校計算機教育是否開始走向墮落?是誰一手砸瞭計算機學 生的金飯碗?

正規軍幹不過遊擊隊

上午8點25分,張躍(化名)從教室後門溜瞭進來,放下手裡的早餐和背包,在最後一排靠邊的位置落座,開始一天的學習。張躍是吉林省某高校計算 機專業大二的學生,這節課講的是《數據庫系統原理與技術》。雖然是學科內重點課程,但上課半小時,47人的班上出勤30人不到。“沒辦法,理論課太枯燥, 現在還沒來的也就不會來瞭。”

由於是理論課,也就沒有為學生提供可用於實際操作的電腦。偌大的教室中唯一一臺和IT相關的設備就是講臺左側的投影儀,但它常年處於關閉狀態。 一眼瞥過去,還真看不出這是一節計算機課。看著臺上年輕的老師口若懸河,在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寫滿瞭一堆文字,張躍覺得無聊,掏出一本《明朝那些事》翻瞭起 來。“隨便看點東西,總比睡覺強”,張躍努努嘴,他旁邊一個同學已經開始會周公瞭。

這幾乎成為高校計算機課堂的標準模板:一成不變的傳統教學模式在日新月異的計算技術面前稍顯乏味與無力,如果再加上一個平庸的教師,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不計其數的計算機專業學生缺席、瞌睡,或者無所事事瞭。

與此同時,中關村某計算機培訓學校的教室中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狀態:一堂名為《3Dmax應用》的課程剛開課5天,墻上貼著泛黃的《學員考勤標 準》和《學員行為管理》,但23名學員並無缺席,更無睡覺及看閑書者,都在聚精會神地學習3Dmax;教室雖然簡陋擁擠,環境稍顯不堪,但每位學員面前都 擺著一臺CRT,運行著3Dmax軟件,可以跟著老師的講解一步一步來做;當老師講到“空格鍵的作用是鎖定選擇目標”時,有同學馬上問到“可以修改快捷鍵 嗎?空格用起來不舒服”。“軟件中沒有直接修改的功能,如果你有興趣的話可以通過修改XX文件來實現。”在這裡,有疑問不妨隨時發問,師生互動非常頻繁, 與高校中以教師為中樞,單向灌輸知識的模式大為不同。

因果循環,高校課堂上低迷的狀態直接關系到就業大計。剛剛發佈的《中國大學畢業生就業報告(2009)》顯示,各學科之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已 經成為就業率最低的專業之一。以張躍所在高校2009年的就業狀況來看,從事專業對口工作的畢業生不足兩成。一些學生被迫在畢業後參加各類計算機培訓機 構,接受升級教育,孟誠(化名)就是其中之一。

“大四一年跑斷瞭腿,面試瞭不下20傢企業,同學都叫我‘面霸’,不過還是沒有企業願意接收我”,孟誠一臉無奈,他實在是有苦難言——“面試的 環節還好,一旦人傢要我現場做個項目或者架起一個模塊,基本上就隻有幹瞪眼的份。” 找工作大半年未果,孟誠覺得自己的實踐動手能力有待提高,在今年5月報名參加瞭大連某計算機培訓學校的短期班,專攻JAVA開發。9月初,孟誠成功進入一 傢國企,如願做瞭一名軟件工程師,4000餘元的月薪加上不錯的項目獎金,這樣的待遇讓他非常滿意,而培訓前後的差距完全可以用“一個天堂,一個地獄”來 形容。

孟誠的遭遇在各級培訓機構周而復始地上演,成為勵志模本或宣傳案例。據北京ITET培訓中心一位老師介紹,很多原本求職困難的計算機專科畢業生 經過培訓之後,往往將薪酬預期設置到瞭3000元甚至更高,“銷路”往往還不錯,“他們有瞭實際操作項目的經驗,企業無需任何培訓就可以上崗,這一點是多 數高校畢業生所不具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