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規軍幹不過遊擊隊

2016-08-16 23:43:48

這番話道出瞭用人單位的心聲,孟誠的現任領導——29歲的劉先生是一位項目經理,當時招聘進入最後環節,擺在劉先生面前的是一道選擇題:是留用 普本畢業,剛經過職業培訓的孟誠,還是選擇另一位名校畢業、但是沒有任何實踐經驗的張某?“月底我們就要做一個煤炭企業的信息化項目,急用人。我可沒時間 和耐心去一點點、手把手地教他。其實道理很簡單,大傢都喜歡拿來就能用的軟件員,不是嗎?”

高校計算機專業教育的現狀與現實的需求有多大距離?面對飛速發展的IT行業和全社會的信息化進程,計算機這一特殊專業的改革方向該指向哪裡?

當記者帶著這樣的問題在北京采訪一些高校老師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學校計算機系或信息學院的一些教授對記者的提問回答得很幹脆:“我不關心這樣的問題”、“我很忙,找別人吧”、“我們隻做事,不想談”。

記者理解這些骨幹教師都承擔著國傢高科技研發項目,對教學改革的事可能無暇顧及,但高校教師的主要職責不是培養人才嗎?面對學生的教授不關心這樣的問題,該由誰來關心?學生的前途、社會人才的需求對老師而言真的可以視而不見?

教育怪現象之本科生回爐

“我們的學員中一半擁有大專以上學歷,三成左右是計算機專業應屆生。”北大青鳥(學知堂航天橋)的傅老師介紹道,這些學生主要希望增強實用性方面的能力,與企業需求接軌,這往往是照本宣科的高校教育最為欠缺的。

事實正是如此,傳統機械的高校教育難以承載多元化的企業需求,將計算機人才推到一個怪圈:一方面海量應屆畢業生苦於工作無果;另一方面縱觀智 聯、中華英才網等招聘網站,網絡工程師等IT相關職位常年處於招聘熱門職位前列,一天發佈的招聘信息竟達到萬餘條。企業需求與高校教育間不斷被拉伸的真空 地帶,由日漸興盛的各式培訓機構迅速填充起來。“學以致用”這條傳承千年的辦學基準,對於當代計算機教育已經不再適用瞭嗎?高校教育體系,出現瞭怎樣的問 題?

“不妨從教材說起,我們每年都會進行企業調研,將獲得的最新信息編入教材,這樣可以保證每18個月進行一次動態更新”,北大青鳥的傅老師介紹, 高頻率更新可以融入主流的技術和產品,幫助學員掌握最新的技術。“多數高校的教材還是2005年之前的版本,有些公共課甚至還講Windows95甚至 DOS,實在有些說不過去。”

可能有人會問,高校也提高課本更新頻率不就可以瞭嗎?問題並不如想象中這般簡單。“高校通用課本的改換涉及到教育部教學大綱的修改與重構。一般 來說,編寫教材—專傢審核—試點使用—全國推行,這個流程沒有兩年根本下不來”,北京ITET培訓中心主任謝斌華認為,實現課本的“與時俱進”難度非常 大,並非學校主觀的惰性,而是教育體制的問題——高校教育註重知識的傳承性,課本不換或少換為宜,這與計算機行業的高速發展和知識爆炸顯然是相悖的。高校 教育與職業教育的比拼,從起點開始已經落後於人。

如果說課本是硬傷的話,師資無疑是計算機教育行業的軟肋,且普遍存在。一硬一軟,已經成為高校計算機教育難以觸及的傷疤。“到瞭培訓機構才發 現,學校裡的老師完全是在紙上談兵,沒有一點操作經驗。”孟誠總結道,一些計算機教授可能科研能力優秀、發表過多少多少論文,但往往是繡花枕頭式的“理論 派”,根本沒有實際的項目經驗。而培訓機構中的講師,可能出身草根,但一般都擁有5~6年的項目開發經驗,多數擔任過研發一線的項目經理。“你想想,飯館 大廚和每天翻菜譜但從沒動過手的人講起廚藝來,效果能一樣嗎?”

師資孱弱的另一個表現是,教育資源被過度發掘,不堪重負,尤以教師為甚。本科教學環節,一個老師帶50人左右的班級司空見慣,有時60人甚至更 多。理論課程尚可勉強應付,但實踐環節弊端就凸顯出來——“一個人問一個問題,一節課都不夠,怎麼進行針對性指導?更多的時候,隻能靠學生獨立思考及合作 互助。”一位高教計算機老師如此表示,配置更豐富的教育資源無疑成為當務之急。

計算機教育失敗,誰之過

“我覺得學校課程問題不大,主要是學生的執行力不夠”,北師大計算機專業2009級畢業生張涵(化名)對記者表示,大學階段,能夠堅持把老師佈 置的所有實驗和任務完成的學生不超過10%。而這10%的“少數派”不僅成績優異,就業前景也往往不錯。學生的惰性折射出一個更為嚴峻而現實的教育問題: 高校過於松散的教學組織形式是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瞭學科的應用價值?